国有企业出资人在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处置时,往往希望获得更好的价格或在新企业中占有更多股份。因此,在资产清查和评估过程中,他们可能对相关人员施加影响和压力,导致资产评估不准确或国有资产估价虚高。有时甚至可能出现虚报资产或隐瞒债务的情况。
原国有企业管理经营者在改制前往往以企业财产对外进行担保,形成隐形债务。由于他们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往往会在资产清查和评估过程中虚报资产或隐瞒债务。有些经营者还可能利用改制之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或私分国有资产。
有些新股东或资产受让人的资产规模和信用状况较差,通过欺诈或其他不正当途径参与股权转让或拍卖,但无力支付对价。这导致国有资产在转让并注销后,国家无法获得相应的对价。
一方面,企业改制过程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常与当地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存在紧密联系。一旦政府或部门领导班子调整,关系协调不畅,企业领导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有些债权人由于懈怠或其他原因,在改制过程中未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改制完成后,他们将相关主体全部告上法庭,给很多人带来诉讼风险。
例如,资产评估机构的过错导致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存在缺陷;企业员工思想观念未能完全转变,可能采取过激行为;改制方案设计上存在缺陷,未经充分论证和周密计算;政策存在误差,导致适用时无所适从等。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不仅为已完成改制的企业提供解决纠纷的依据,也可以为尚未或正在进行改制的企业提供指引和警示。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以司法解释为依据制定改制方案,安排产权归属和债务承担,并以此作为评估改制行为的标准,从而避免或减少日后的纠纷。
为减少改制及相关诉讼过程中的风险,企业在设计和评估改制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确保资产清查和评估报告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核准或备案。
改制方案或相关协议应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思,遵守国家强制性规范或政策,避免无效或可撤销因素。
若企业进行出售,相关协议应经过有关人民政府批准,受让人的资产规模和信用状况应符合国家要求。
进行相关的产权置换、变更和注销登记。
对负有金融债务的企业,在处置资产前应进行债权保全。
公告或书面通知债权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或采取其他清理措施,避免遗漏或隐瞒债务,特别是担保债务。充分保护企业原有职工的利益,确保改制方案得到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并解决安置补偿、医疗和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工资与保险等问题。
对企业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等进行权利变更登记,对企业法人进行变更或注销登记。
破产制度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包括企业改制重组中的破产逃债问题及其原因。破产制度在市场经济中体现竞争机制,但一些企业利用破产逃避债务,损害国家和债权人的利益。其原因包括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行政干预以及破产法律规定的漏洞。现行破产法存在对债权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更登记的程序及所需文件。包括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股东出资情况表、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证明、股东会决议、股权转让协议或股权交割证明、新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公司章程修正案以及可能的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书等步骤。最后需提交公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包括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责任制、及时报告安全事故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安全生产检查整改制度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强调企业应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整改隐患,并建立事故报告制度,按严重程度分类处理
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资源配置问题,提出通过资产重组优化产业、行业和企业规模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文章还指出,资产重组有助于形成大企业集团,促进内部资源整合,减少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推动业务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企业重组有助于解决证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