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出资人在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处置时,往往希望获得更好的价格或在新企业中占有更多股份。因此,在资产清查和评估过程中,他们可能对相关人员施加影响和压力,导致资产评估不准确或国有资产估价虚高。有时甚至可能出现虚报资产或隐瞒债务的情况。
原国有企业管理经营者在改制前往往以企业财产对外进行担保,形成隐形债务。由于他们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往往会在资产清查和评估过程中虚报资产或隐瞒债务。有些经营者还可能利用改制之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或私分国有资产。
有些新股东或资产受让人的资产规模和信用状况较差,通过欺诈或其他不正当途径参与股权转让或拍卖,但无力支付对价。这导致国有资产在转让并注销后,国家无法获得相应的对价。
一方面,企业改制过程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情况,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常与当地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存在紧密联系。一旦政府或部门领导班子调整,关系协调不畅,企业领导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有些债权人由于懈怠或其他原因,在改制过程中未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改制完成后,他们将相关主体全部告上法庭,给很多人带来诉讼风险。
例如,资产评估机构的过错导致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存在缺陷;企业员工思想观念未能完全转变,可能采取过激行为;改制方案设计上存在缺陷,未经充分论证和周密计算;政策存在误差,导致适用时无所适从等。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不仅为已完成改制的企业提供解决纠纷的依据,也可以为尚未或正在进行改制的企业提供指引和警示。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应以司法解释为依据制定改制方案,安排产权归属和债务承担,并以此作为评估改制行为的标准,从而避免或减少日后的纠纷。
为减少改制及相关诉讼过程中的风险,企业在设计和评估改制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确保资产清查和评估报告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核准或备案。
改制方案或相关协议应体现当事人的真实意思,遵守国家强制性规范或政策,避免无效或可撤销因素。
若企业进行出售,相关协议应经过有关人民政府批准,受让人的资产规模和信用状况应符合国家要求。
进行相关的产权置换、变更和注销登记。
对负有金融债务的企业,在处置资产前应进行债权保全。
公告或书面通知债权人,与债权人达成协议或采取其他清理措施,避免遗漏或隐瞒债务,特别是担保债务。充分保护企业原有职工的利益,确保改制方案得到职工代表大会的同意,并解决安置补偿、医疗和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工资与保险等问题。
对企业土地使用权、工业产权等进行权利变更登记,对企业法人进行变更或注销登记。
新三板律师业务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流程。包括进行尽职调查,确定股改方案,完成股份制改制,出具法律意见书以及挂牌公司的证券类法律顾问业务。律师在尽职调查中需与目标公司及相关人员沟通,发现企业特殊问题;在股改方案设计中需考虑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独立性和规范运
国有非企业改制的程序及要点。从成立改制工作组开始,详细阐述了包括提出改制申请、制定和初审改制预案、上报审批改制方案等步骤在内的整个改制流程。在改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清产核资及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重要环节。最后,办理新公司注册手续完成改制。
门面房承租人在拆迁时如何最大化获取补偿的问题。针对拆迁过程中的各方权利义务关系,承租人需要仔细审查并确定与拆迁相关的主体。在拆迁集体土地上的私有企业和国有改制不彻底的企业时,承租人应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制定民事权利约定,准备相关材料证明,包括产权关系证
企业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程序。企业改制是改变企业法律形态或股权结构的行为,包括整体改制、部分改制、共同改制等方式。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改制方式,可确保出资人的意愿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实现法律形态和股权结构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