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发展较快,但在破产制度与企业法律制度之间仍存在不协调的问题。部门法与部门法之间的连接不够配套,导致破产制度无法与企业法律制度协调一致。例如,现行的国有企业法未对国有企业的自主权问题进行具体规定,国有企业与职工未能享受真正的自主权。此外,国有企业法也未能解决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导致政府经常利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营。有时,为了地方或某些利益,政府要求破产或不破产,这引发了国有企业的领导与职工对企业破产的抵触情绪。
另外,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政府往往无法解决企业破产后职工的安置问题。政府更关注社会稳定因素,因此采取了用假破产的方式来逃避债务,以减轻政府的工作压力。根据现有的破产法规,企业破产应该先解决好职工的安置问题,并按照一定的清偿顺序偿还债务。然而,我认为职工的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应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而不应由债权人来承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遵守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故意逃避债务,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这些企业欠债不还,逃避法律义务,给债权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公司改制和变更的区别。两者在法律上不同,包括折股方式、业绩计算方式、企业形式、债权债务处理方式以及资产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公司变更以审计后的净资产为基础折股,可连续计算原有业绩,变更后的股份公司继承原有债权债务。而公司改制则以评估值验资后进行折股,不
2、《关于进一步做好在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对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方案,要求企业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企业改制就是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包括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其范围涵盖了企业破产。但企业破产改制与企业破产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破产是司法程序,而非行政行为。而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后,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
整体改制应当办理原企业的注销登记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设登记,企业应当向债权债务人发出通知和公告,并取得债权人同意。部分改制,是将原企业以一定比例的资产和业务进行重组,作为原投资者出资而设立股份有限公司。许多公司上市前,都采取将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