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种类 > 管制 > 携带管制刀具如何处罚

携带管制刀具如何处罚

时间:2023-08-20 浏览: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92060

  携带管制刀具如何处罚?关于这一问题,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供您参考,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一、携带管制刀具如何处罚

  1、情节严重的构成刑事犯罪,《刑法》第一百三十条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第二百九十七条 违反法律规定,携带武器、管制刀具或者爆炸物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二条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

  4、非法携带枪支、弹药或者弩、匕首等国家规定的管制器具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关于管制刀具认定标准

  (一)凡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可以认定为管制刀具:

  1.匕首:带有刀柄、刀格和血槽,刀尖角度小于60度的单刃、双刃或多刃尖刀

  2.三棱刮刀:具有三个刀刃的机械加工用刀具

  3.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跳刀):刀身展开或弹出后,可被刀柄内的弹簧或卡锁固定自锁的折叠刀具

  4.其他相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尖刀:刀尖角度小于60度,刀身长度超过150毫米的各类单刃、双刃和多刃刀具

  5.其他刀尖角度大于60度,刀身长度超过220毫米的各类单刃、双刃和多刃刀具

  (二)未开刀刃且刀尖倒角半径R大于2.5毫米的各类武术、工艺、礼品等刀具不属于管制刀具范畴。

  (三)少数民族使用的藏刀、腰刀、靴刀、马刀等刀具的管制范围认定标准,由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参照本标准制定。

  (四)述语说明:

  1.刀柄:是指刀上被用来握持的部分

  2.刀格(挡手):是指刀上用来隔离刀柄与刀身的部分

  3.刀身:是指刀上用来完成切、削、刺等功能的部分

  4.血槽:是指刀身上的专用刻槽

  5.刀尖角度:是指刀刃与刀背(或另一侧刀刃)上距离刀尖顶点10毫米的点与刀尖顶点形成的角度

  6.刀刃(刃口):是指刀身上用来切、削、砍的一边,一般情况下刃口厚度小于0.5毫米

  7.刀尖倒角:是指刀尖部所具有的圆弧度”

  上文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对于携带管制刀具如何处罚的相关解答,我们可以看出,管制刀具有相应的处罚标准。相信大家看了上面介绍后,对于携带管制刀具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果你还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问题,请咨询手心律师网刑事律师,他们会为你进行专业的解答。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执行法》以完善刑事法律体系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执行法》的必要性。现行法律对刑罚执行问题的规定不完善,且《监狱法》作为刑事执行法的主要部分,其法律地位和学科发展受到制约。建立刑事执行法有助于完善刑事法律体系,促进监狱学的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随着该法的颁布实施,刑事执行法

  • 管制刑的主要内容

    管制刑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对象、特点、限制自由的具体内容、期限、执行方式等。管制刑是一种开放性刑罚方法,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同时需要群众的监督。管制刑具有期限,并在执行中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被判处管制刑的犯罪分子应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禁止令将受

  • 非法携带弹药危及公共安全罪处罚标准

    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关于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进入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侵害不特定人人身安全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对于情节显著轻微,携带数量很少,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则不宜认为构成本罪。

  • 火车过安检管制刀具指哪种

    管制刀具,根据《管制刀具认定标准》是指匕首、三棱刀、弹簧刀(跳刀)及其他相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尖刀。根据公安部《对部分刀具实行管制的暂行规定》第2条至第7条的规定,制刀具的佩带范围和生产、购销均有法定手续。除因执行公务并按照国家规定经过批准外,禁止旅客

  • 私家车上带刀怎么处理
  • 2013河南省关于盗窃罪的量刑标准
  • 携带凶器盗窃未遂构成犯罪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