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充分讨论、民主协商,当然要比暗箱操作、突然袭击来得耗时费力,甚至可能陷入僵持状态;但它的好处是,复杂事态的解决不脱法律的轨道,能成为理性的可控之物,经过反复的、艰难的博弈,有可能找到各方大体能接受的平衡点,方可可能长久稳定。
8月11日,在岗职工近3000人的河南濮阳市林州钢铁有限公司因改制工作引起部分职工不满,致使正在该公司指导改制工作的一位干部被围堵楼内。至8月15日凌晨,聚集职工经劝解相继离开。(近日《河南日报》)
没有流血的河南林钢事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7月24日发生的吉林通钢事件。稍作比较,不难发现这两起事件的共性:都是因改制引发,都导致了人员大规模聚集,劳资关系都呈现出暴戾化倾向;论及诱因,同样可以有把握地说,过程中都有疑似轻忽职工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的操作,还不见公开透明的解释,企业改制中都呈现出去法治化倾向。
企业改制重组也好,关闭破产也罢,只是市场经济中的常见现象。如何规范、如何加强民主管理,国家早有相关法律法规。8月1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通知,再次就企业改制中依法依规地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作出强调。可见,企业改制的“一定之规”不是没有,问题出在是不是遵循法律程序依法办事。如果改制的是国有企业,则还关涉地方政府是不是遵照程序依法行政。
从已有的案例来看,凡是在企业改制中发生剧烈冲突、留下严重后遗症的地方,几乎都存在去法治化问题。在通钢事件中,当吉林国资委宣布建龙集团控股的方案时,通钢上下似乎全不知情,以致通钢原董事长和几名副总当场宣布辞职。“突然袭击”式的改革架空知情权,遑论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的落实。有的地方即使向职工公布改制方案,但对职工的意见却是置若罔闻,管你同意不同意、通过不通过,来一个“霸王硬上弓”。这不是在遵守法律程序,而是在玩弄法律程序。罔顾法律法规、罔顾法律程序,如果这样能叫“依法行政”、“依法办事”,那还有什么法治可言?
可以说,个别地方企业改制之乱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去法治化。企业改制的过程需要在法律的框架内,利益相关各方进行必不可少的充分博弈,这一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到依足法律法规、法律程序进行,则极可能损害相关方的利益,比如主导改制的地方政府或资方不受法律规制,则劳资关系恶化为暴力冲突几乎就无可避免。而地方政府在主导这种民生攸关的改制时,不能屈折法律来适应自己的需求,甚至罔顾法律,而尤其要有“法无明令不可行”的意识,实事求是,依法行政。
行业商务互联网特许合同的细节和规定。甲方作为正式授权机构,与符合加盟资格的乙方签订此合同。合同包括释义、区域服务权授予、加盟区域和使用方法、商标及商号名称的使用承诺、应用费、指导和帮助以及双方职责等多个方面。双方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和承诺,履行合同中的义
国有非企业改制的程序及要点。从成立改制工作组开始,详细阐述了包括提出改制申请、制定和初审改制预案、上报审批改制方案等步骤在内的整个改制流程。在改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清产核资及产权界定、资产评估等重要环节。最后,办理新公司注册手续完成改制。
门面房承租人在拆迁时如何最大化获取补偿的问题。针对拆迁过程中的各方权利义务关系,承租人需要仔细审查并确定与拆迁相关的主体。在拆迁集体土地上的私有企业和国有改制不彻底的企业时,承租人应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制定民事权利约定,准备相关材料证明,包括产权关系证
企业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程序。企业改制是改变企业法律形态或股权结构的行为,包括整体改制、部分改制、共同改制等方式。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改制方式,可确保出资人的意愿得到充分体现,最终实现法律形态和股权结构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