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审判是宪法赋予人民法院的一项职责,也是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基本原则之一。公开审判不仅有利于人民群众监督法院的审判工作,而且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观念,起到普法和宣传法律的作用。
然而,为了维护国家、集体利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法律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案件应当不公开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有关国家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行政案件,但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由于某些案件涉及党、政府和军队的秘密,以及尖端科学技术和专业秘密,一旦公开审理,可能导致失密,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另外,有些案件的案情涉及公民个人的阴私和隐私,为避免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给个人造成名誉上的损害,为保护当事人的权益,也不公开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十四岁以上不满十六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岁以上不满十八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对于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这样做既有利于缓解未成年人的精神压力和紧张状态,又有利于未成年人重新做人,促使其健康成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离婚案件涉及人身权利,案情主要涉及双方当事人的感情。感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有其各自的独特性,而且有的还涉及隐私问题,有的当事人不愿将其公诸于众。离婚案件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申请不公开审理,法院一般情况下都会同意不公开审理。至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因为一些涉及商业秘密的案情一旦公开,可能对当事人从事某些经济贸易和商业交往不利,或者可能造成某种损失,所以当事人要求保守商业上某种秘密的,也可以不公开审理。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
民事案件的审理时间及相关规定。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上诉案件审理对判决的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对裁定的应在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十日内或公告期满后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