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理论、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以及风俗习惯,已经登记结婚并同居生活的情况下,一般不应返还彩礼。本文不再详述。
对于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同居生活两年以上的情况,一般不应返还彩礼。这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在农村地区,举行结婚仪式并共同生活被视为男女结婚的标志。一旦结婚,双方成为一家人,婚约自然过渡到婚姻阶段,婚约的目的包括给付彩礼已经实现。接受彩礼的女方在人们心目中由大姑娘变为媳妇,其道德评价会降低。根据习俗,彩礼一般不返还。其次,两年的时间限制主要基于诉权时效原则。男女双方缔结婚姻都是希望长期共同生活,如果双方未办结婚登记而同居时间较短,婚约目的未实现,彩礼应返还。同居生活时间限制主要参照诉讼时效规定。
男女双方虽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同居生活因生育子女更加牢固,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家庭。解除这种所谓的"婚姻"关系将给女方造成更大伤害,因此彩礼不应返还。
一方面,接受的彩礼已在共同生活中花费,其权利客体已不存在,不应返还。另一方面,彩礼已与"夫妻"共同财产相混同,也不应返还。在司法实践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要求确实用于共同生活,接受彩礼的一方需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避免以此为借口拒绝返还彩礼。其次,女方在"结婚"前购买的嫁妆,双方共同使用,不能视为用于共同生活。另外,共同生活的界定主要限制在家庭成员因生活、生产需要并实际支出的费用上。
在婚约存续期间,若一方因病或其他意外事故死亡,婚约的解除并非当事人意愿。在这种情况下,返还彩礼不符合人情,与风俗习惯相违背。需要说明的是,已经起诉的情况应予以除外。
提起诉讼要求返还彩礼的当事人应为彩礼交付方。
在已经缔结婚姻的情况下,要求在离婚时返还彩礼的原被告应为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
对于已经给付彩礼但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双方要求返还彩礼的案件,"当事人"应做扩张解释,即当事人也应包括缔结婚姻双方的父母。因为彩礼的用途既可能为女方个人所用,也可能为女方家庭所用,还可能用于男女双方组建的家庭。因此,一般将女方列为被告,如彩礼实际收受人为女方父母或其他人,则可考虑列实际收受人为共同被告。这样既符合婚约财产纠纷特点,也有利于真正解决纠纷。
在返还彩礼的诉讼中,证据的认定直接关系到彩礼的数量,往往是双方争议的焦点。然而,与普通民事行为不同,给付彩礼的一方通常不会要求对方出具收条等书面手续以证明收到的彩礼及数量。因此,在举证过程中,当事人多以证人证言为主,但由于多为亲友证言,通常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证明力有限。对方当事人也常以此为由抗辩,主张法院不予采信。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事人有时会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在给付彩礼时偷录双方谈话,制作谈话录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只要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所取得的证据可认定为有效。因此,只要当事人在收集证据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和原则,并能证明其真实性,就能得到法院的采信。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赠送彩礼一方的家庭情况等进行认定。
彩礼的法律性质及返还条件。文章指出彩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返还,并列举了彩礼的目的性、给付的钱财属于彩礼以及最高人民法院规定的返还条件。文章还区分了婚前附条件的赠与和婚前不附条件的赠与,并强调了彩礼纠纷处理需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实际情况。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关于彩礼返还的条件。包括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未共同生活以及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等情形。解决彩礼纠纷时,应注意是否缔结婚姻关系、离婚为前提考虑返还请求、确保当地存在婚前给付彩礼的习俗、区分彩礼
女方不退还彩礼是否会被拘留的法律问题。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彩礼纠纷属于民事纠纷,女方不退还彩礼不会拘留,但可能会被强制执行。同时,文章还解释了彩礼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一般情况下,彩礼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需平均分割。但如果彩礼由一方家庭独自占有,则不属于
离婚时哪些情况下彩礼不需要返还的问题。具体包括彩礼已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男女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并共同生活、以及给付彩礼未导致生活困难等情形。同时,文章还提到了相关的法律依据和诉讼时效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