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明确了网贷机构作为信息中介的法律地位,以互联网为主要渠道,为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供信息搜集、信息公布、资信评估、信息交互、借贷撮合等服务。网贷机构在完善金融体系、弥补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满足民间资本投资需求、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业机构应当遵循依法、诚信、自愿、公平的原则,对出借人及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以及合法的网贷业务和创新活动予以支持和保护。
本部分明确了网贷监管各相关主体的责任,促进各方依法履职,加强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增强监管效力。根据“依法监管、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及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分工的规定,明确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对网贷业务活动实施行为监管,制定网贷业务活动监管制度;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网贷机构的监管,包括备案管理、规范引导、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等。此外,还明确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相关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以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本部分坚持底线思维,加强事中事后行为监管。为网贷机构提供充足的发展和创新空间,释放市场活力,引导其回归信息中介、小额分散、服务实体以及普惠金融的本质。通过负面清单形式划定了业务边界,明确提出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不得归集资金设立资金池、不得自身为出借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等规定。此外,根据征求意见,增设不得从事的债权转让行为、不得提供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的高风险领域等内容,旨在对打着网贷旗号从事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市场退出,打击和取缔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环境,保护投资人等合法权益。
本部分要求落实客户资金由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三方存管制度,防范平台道德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严守风险底线。同时,为防止信贷集中度风险,引导网贷机构遵循小额分散原则,规范行业乱象,明确规定了同一借款人在同一网贷机构及不同网贷机构的借款余额上限。
本部分要求明确对出借人进行风险揭示及纠纷解决途径,设置借款人和出借人的义务、合格出借人条件,评估和管理出借人风险承受能力,保障出借人知情权和决策权,保障客户信息采集、处理及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还明确了纠纷、投诉和举报等解决渠道和途径,确保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投诉和举报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本部分规定了网贷机构应履行的信息披露责任,充分披露借款人和融资项目信息,定期披露网贷平台有关经营管理信息,对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审计和公布,保证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同时,明确了行业自律组织、资金存管机构、审计等第三方机构的职责和义务,发挥网贷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创造透明、公开、公平的网贷经营环境。
通过非诉协商方式解决P2P网贷纠纷的机制和情形。介绍了非诉协商方式主要包括双方谈判和还款计划固定化等,投资者在某些情况下可适用。同时,也讨论了其他救济手段如民事司法救济、向行政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和向公安机关报案等。全文旨在帮助投资者了解多元化解决P2P
电子章在欠薪合同上的法律效力问题。在新实施的《民法典》中,电子章若满足法定要件则具备法律效力。电子公章本身不具法律效应,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是电子签名后形成的HASH值。对于特殊电子合同需满足特殊要件才可生效。此外,《民法典》生效前的合同订立形式以及电
网上购物付款后东西消失的情况及应对措施。建议消费者先与卖家联系并申请退款,了解支付流程和保障功能。若卖家不配合,可考虑起诉。另外,文章也介绍了消费者如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权,包括提起诉讼的法定条件和计算消费者的诉讼时效。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相关问题。文章指出,非吸案属于刑事案件,其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存款是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形式多样,包括直接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合法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在实践中有时难以区分,关键在于是否为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