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罪并非独立罪名,而是指刑法上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合并。非法集资是指使用欺诈手段非法集资且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途径向社会公众或集体募集资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诈手段实施本解释第二条所列行为的,应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使用欺诈手段非法集资,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具体区分情况进行认定。如果行为人在非法集资行为中部分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对于涉及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的集资款,将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中的某些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其他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将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特别巨大”。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特别巨大”。
集资诈骗的数额应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广告费、中介费、手续费、回扣,或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计入诈骗数额。
银行员工非法集资的立案标准以及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和危害。根据相关规定,个人或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达到一定数额即可追诉刑事责任。非法集资主要特征包括未经批准筹集资金、承诺给予投资回报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等。其危害包括扰乱
挂名法人代表参与非法集资的刑事责任,明确指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的法人代表会受到刑法中相关规定的惩处。挂名法人代表存在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多重风险,且特定情况下还可能面临人身自由风险。因此,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需谨慎,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充值活动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的问题。企业向顾客提供预储值服务并承诺优惠,若吸纳资金数额较大且未经审批,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但如果仅为顾客办理会员卡用于打折等合法经营行为,则不构成非法集资。非法集资通常涉及不具备主体资格的集资者向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等
刑法中非法集资的判决标准。根据相关法律解释,个人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单位在100万元以上等情况下,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还解释了集资诈骗的数额认定标准。最终,是否追究刑事责任还需考虑资金用途、归还数额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