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罪并非独立罪名,而是指刑法上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合并。非法集资是指使用欺诈手段非法集资且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非法集资是指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违反法律法规,通过不正当途径向社会公众或集体募集资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诈手段实施本解释第二条所列行为的,应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使用欺诈手段非法集资,具备以下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具体区分情况进行认定。如果行为人在非法集资行为中部分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对于涉及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的集资款,将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中的某些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其他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将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较大”;数额在3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巨大”;数额在10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特别巨大”。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巨大”;数额在500万元以上应视为“数额特别巨大”。
集资诈骗的数额应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广告费、中介费、手续费、回扣,或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计入诈骗数额。
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律也适用于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情况。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当事人明知非法集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并希望其发生。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涉及大量人数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原则以及非法集资的法律规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原则包括严控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以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多方面治理和稳健应对。非法集资犯罪判决结果取决于具体触犯的罪状,如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集资数额越大,判决越重。
非法集资的数额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个人和单位,分别给出了具体的非法集资数额标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非法集资的量刑准则,指出不同犯罪类型的量刑有所不同,并受到案件具体金额、牵涉人员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探讨了动员员工以业主名义购买信托产品是否
学校收取的非法集资款被纪检部门收缴后的处理流程。纪检部门将进行审查与清理,并依法追究所有涉案人员的法律责任,包括学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等。同时,纪检部门还需妥善保管和处理已收缴的非法集资款项,确保资金不流失或滥用。对于非法集资行为,单位犯罪应认定违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