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子女抚养 > 探视权 > 探望权及其强制执行

探望权及其强制执行

时间:2023-11-06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06847

探望权在婚姻家庭法律中的地位和意义

探望权在婚姻家庭法律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确保了离婚后非直接抚养一方能够与子女定期团聚,有利于弥合家庭解体对父母子女关系造成的伤害,促进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子女从出生时起就享有自己的权利,其中包括获得父爱和母爱的权利,这些权利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探望权的规定有利于保护子女受到关爱的权利,并对社会道德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离婚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行使婚姻自由权利的重要表现,任何一方都不能以禁止探视子女作为对对方的惩罚,伤害对方和子女的感情,侵犯对方的合法权益。

探望权的法律规定和国际立法比较

探望权在国外通常被称为探视权,我国将其命名为探望权可能是为了与对在押囚犯的探视制度相区别。探视权制度起源于英美法系,为处理离婚后父母探视子女提供了法律依据,并得到了各国立法和法理的接受。国际上的探视权规定符合婚姻家庭制度发展的潮流。例如,《德国民法典》规定,不享有人身照顾权的父或母一方有权与子女进行人身交往,同时家庭法院可以对交往范围作出裁决。我国台湾地区将探视权称作会面交往权,其民法典规定法院可以为未行使或负担监护权的一方确定与未成年子女全面交往的方式和期间。美国统一结婚离婚法专门就探视作出规定,只要不会严重危害子女身体、精神、道德或感情的健康,无子女监护权的父母一方有权享有合理探视子女的权利。我国婚姻法在修订时正式将探望权规定为非抚养子女一方父或母的基本权利,并规定抚养子女的一方具有协助的义务。

探望权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主体

从对子女的抚养权利角度来看,探望权是和直接抚养权相对的一种权利。离婚后,如果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抚养方成为子女亲权的主要担当人,即监护人,取得直接抚养权。非直接抚养方的亲权客观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作为补偿,法律赋予了非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探望子女的权利。探望权的主体是非直接抚养一方的父或母,而直接抚养方父或母是探视权的义务主体,应该协助探望权人实现探望的权利。直接抚养方应该根据方便探望人的原则,协商确定合理的探望时间和方式,不得利用抚养关系阻碍探望权的行使。

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中止制度

探望权的行使方式涉及到直接抚养方和子女的利益,因此有必要确定探望的时间和方式。我国婚姻法规定了父母协议和法院判决两种确定探望时间和方式的途径,其中协议优先原则,父母应该通过协商确定具体的探望时间和方式。如果父母无法达成协议,或者直接抚养方拒绝协商,探望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确定探望的时间和方式。探望的方式可以是看望式探视或逗留式探视,具体的探望方式、时间和地点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子女的利益来确定。探望权的中止是指探望权人符合法定理由时,法院判决在一定时间内中止行使探望权的制度。

中止与终止探望权的区别

中止探望权的定义

中止探望权是指由于法定情况的出现,探望权人暂时停止行使探望权的一种限制方式。中止探望权并不等同于探望权的终止,更不是剥夺探望权。

中止探望权的法定理由

根据《婚姻法(修正案)》规定,当父母的探望行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时,经人民法院判决,探望权才能被中止。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是探望权中止的唯一法定理由。

探望权中止的主体和方式

根据法律规定,中止探望权的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其他个人、组织或机关不得中止探望人的探望权。探望权中止必须通过法院的审理,并以判决的形式作出。探望权人可以在审理中为自己辩解,维护自己的探望权。在一审之后,还可以上诉。

探望权的中止与客观原因导致的无法行使探望权的区别

探望权的中止

探望权的中止是对探望权人的人身权利的一种法律限制。当出现法定情况时,人民法院可以判决中止探望权。探望权的中止必须经过法院判决,并在法定理由消失后恢复。

客观原因导致的无法行使探望权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尽管探望权人仍然享有探望权,但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行使。例如,自然灾害、子女出国或远程旅游等原因导致探望成为不可能。这些情况不应视为探望权的中止,也不能视为直接抚养一方违背协助义务。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抚养一方应当告知探望权人,并与其协商确定是否放弃探望或改期探望。

探望权的强制执行问题

执行标的模糊

探望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内容是探望权及其行使方式,具有抽象性,因此没有明确的执行标的。

执行内容的长期性

与其他民事案件不同,探望权纠纷案件的执行内容具有长期性。

强制执行的做法

对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不能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将子女交付给探望权人,因为涉及到人身执行的问题。可以考虑由幼儿园、学校、妇联和青少年权益保护部门等协助执行探望权。同时,可以规定探望权受阻可成为变更抚养关系的法定诉讼理由,并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修改民事诉讼法

可以考虑将探望权纠纷和亲子关系确认等案件列为非讼事件,适用特别程序,允许调解结案,一审裁决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不允许提起上诉。

以上是对探望权中止与终止的区别以及探望权的强制执行问题的探讨和建议。

对策五:正确适用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文书罪

背景

根据刑法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应负刑事责任。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很少适用这项规定,缺乏使用最具强制力的法律手段来保证法院判决的执行。这导致一些被执行人采取"软对抗"的方式逃避法律责任,使得这项法律规定变得形同虚设。因此,对于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阻碍执行者,应该采取坚决的制裁措施。

立法上的改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尽快明确追究拒不履行法院裁判罪的程序。借鉴美国的做法,我们可以考虑制定严格的法律规定,对于拒不让对方享有合法权益的行为,给予刑事制裁。例如,根据媒体报道,美国一名妇女因不让其前夫探望女儿而被法官判处监禁数年。如果我们的法律能够制定类似严肃的规定,并且我们的法院能够认真执行法律,那么探望权的执行也就不再困难。

结论

正确适用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文书罪是解决执行难题的重要对策之一。通过明确追究拒不履行法院裁判罪的程序,并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加强对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阻碍执行者的制裁力度,确保法院判决的有效执行,维护公正和法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探监费用的相关规定

    探监费用的相关规定。对于未决犯,家属无法直接探望,只能通过律师了解情况;而已判刑关在看守所的罪犯,直系亲属可以探视,需携带户口本和身份证等证明文件。在监狱服刑的罪犯,除直系亲属外,其他亲属或有帮助的人经过监狱批准也可以进行会见。

  • 离婚女方不支付抚养费是否会失去看小孩的权利?

    离婚女方不给抚养费不能不给看小孩。探望权和抚养费是分开的,不管有没有支付抚养费,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都有探望权。如果对方不支付抚养费,正确是做法是去法院起诉要求其支付,在判决后对方还不支付的,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

  • 离婚前妻不让看孩子如何处理

    离婚前妻不让看孩子的,自己可以去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决探望权的行使方式和行使时间,并且可以要求前妻协助探望。如果法院判决之后,前妻还是阻拦的,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父或者母探望子女,

  • 离婚后探望权的强制执行

      我国《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探望子女等判决和裁定的,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现实生活中,人民法院关于探望权的裁判生效以后,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受到当事人及相关人等的无故拒绝或者故意阻挠。

  • 探望权的强制执行有哪些做法
  • 离婚后女方不让探视权吗
  • 探望权的行使可以强制执行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