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行为的赃款数额是指行为人从被害人处所吸收或实际骗取的资金总数。在此类犯罪中,行为人可能会将部分筹集所得资金或骗取的资金用于支付中介组织或人员的中介费、手续费、提成,或者用于支付行贿有关国家工作人员,或者用后期集资所得款项支付前期向被集资人承诺的高额利息。因此,以上诸项应当计入赃款总数。但是,已归还受害人的数额应当予以扣除。
非法集资犯罪赃款之所以追缴不力,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追缴主体和职责。立法对此没有作出规定,法院在判决中也只是笼统地做出“依法对赃款进行追缴”的表述。因此,在司法实务中,由于主体不确定、责任不明确、手段滞后等原因,往往导致丧失最佳追缴时机,涉案群众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为群体性上访等危及社会稳定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赃款的追缴应属侦查机关的职责范围,确定非法集资款的数额是公安机关在侦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不仅要查清包括集资赃款数额在内的犯罪事实,还要负责追缴赃款,以保护被害人的利益。公安机关在处理非法集资工作中的职责包括受理举报、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查询、冻结、扣押涉案资产等。通过查询、冻结、扣押涉案资产等强制性措施,公安机关可以追缴赃款,挽回被害人的经济损失。赃款的追缴必须在查清犯罪事实的基础上,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和判决生效后的各个阶段进行,直至全部赃款追缴完毕。
非法集资行为既触犯了刑事法律,又涉及到被害人的赃款返还请求权民事法律关系。因此,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的司法处置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对被告人的准确定罪和量刑,另一方面在于使被害人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对于非法集资行为中的刑民交叉问题,应当遵循“刑事优先原则”。在非法集资产生的民事诉讼活动中,如果发现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中止民事诉讼,转入刑事诉讼程序。公安机关查清涉嫌犯罪的事实并经公诉机关审查起诉后,交由法院对非法集资犯罪行为进行刑事审判,再针对涉及的民事纠纷进行审理,或者在审理非法集资刑事犯罪的同时,附带审理民事纠纷。
“刑事优先”的司法处理机制有利于侦查机关通过强制措施防止行为人隐匿、转移赃款,从而可以最大限度挽回涉案群众的经济损失。
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律也适用于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情况。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当事人明知非法集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并希望其发生。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涉及大量人数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原则以及非法集资的法律规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原则包括严控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以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多方面治理和稳健应对。非法集资犯罪判决结果取决于具体触犯的罪状,如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集资数额越大,判决越重。
非法集资的数额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个人和单位,分别给出了具体的非法集资数额标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非法集资的量刑准则,指出不同犯罪类型的量刑有所不同,并受到案件具体金额、牵涉人员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探讨了动员员工以业主名义购买信托产品是否
学校收取的非法集资款被纪检部门收缴后的处理流程。纪检部门将进行审查与清理,并依法追究所有涉案人员的法律责任,包括学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等。同时,纪检部门还需妥善保管和处理已收缴的非法集资款项,确保资金不流失或滥用。对于非法集资行为,单位犯罪应认定违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