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实践中,为了吸收资金,行为人常常发布保本付息等广告,并提供高额利息,以达到吸收大量资金的目的。律师认为,保本付息式的保底条款是区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一般委托理财的核心判断标准。
行为人以“承诺保本和固定年收益”的方式进行所谓的“委托理财”,实质上属于非法集资行为。委托理财应具备“在风险和收益分配上,委托方与受托方签订委托代理合同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委托资产收益最优化,其投资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的特征。与此相反,保本付息式的“委托理财”并不具备委托理财的特征。相反,这种保本付息的承诺符合最高法院《非法集资解释》中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中“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给付回报”的特征。此外,这种“委托投资”的吸存方式也符合《非法集资解释》中第2条所规定的“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的行为方式。虽然行为人在名义上是受委托进行资产管理,但是这种委托仍以保本付息和承担风险为前提,排除了资金提供人对具体投资行为的管理。因此,这类行为本质上属于吸收存款的行为。
委托理财是金融证券行业的一个常用术语,指的是证券公司或投资公司接受客户委托,通过证券市场对客户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运作,以在严格遵守客户委托意愿的前提下,尽可能确保客户委托资产的安全,并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业务。我国民事法律中的委托理财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以证券公司或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狭义委托理财。这些证券公司或投资公司必须符合中国证监会的要求,才能开展委托理财业务。这类委托投资受到《信托法》、《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和《基金管理公司委托资产管理业务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等法律法规的规范,因此具有合法性。二是以一般公司或个人为主体的广义委托理财。这种情况在学理上可以通过一般的委托合同或合伙协议进行民法上的规范,因此也具有合法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委托理财业务中,风险由客户自行承担,这一特征也符合民法中一般委托合同的相关规定。
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法律也适用于单位作为犯罪主体的情况。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当事人明知非法集资行为会造成社会危害并希望其发生。犯罪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非法集资涉及大量人数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原则以及非法集资的法律规定。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原则包括严控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以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多方面治理和稳健应对。非法集资犯罪判决结果取决于具体触犯的罪状,如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集资数额越大,判决越重。
非法集资的数额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个人和单位,分别给出了具体的非法集资数额标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非法集资的量刑准则,指出不同犯罪类型的量刑有所不同,并受到案件具体金额、牵涉人员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最后,文章探讨了动员员工以业主名义购买信托产品是否
学校收取的非法集资款被纪检部门收缴后的处理流程。纪检部门将进行审查与清理,并依法追究所有涉案人员的法律责任,包括学校领导和财务负责人等。同时,纪检部门还需妥善保管和处理已收缴的非法集资款项,确保资金不流失或滥用。对于非法集资行为,单位犯罪应认定违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