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个人或单位,除了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取缔非法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等行政处罚外,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所造成的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并不得转嫁给未参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的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任何单位。在债权债务清理清退后,剩余的非法财物将被予以没收,并上缴中央金库。地方政府在取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活动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协调工作,不能使用财政拨款弥补非法集资造成的损失。
根据《最高法院关于非法集资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176条的规定,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176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不属于非法吸收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根据刑法第176条的规定,实施以下行为之一,同时符合上述条件的,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第192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实施上述非法集资行为的,应当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银行员工非法集资的立案标准以及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和危害。根据相关规定,个人或单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达到一定数额即可追诉刑事责任。非法集资主要特征包括未经批准筹集资金、承诺给予投资回报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等。其危害包括扰乱
挂名法人代表参与非法集资的刑事责任,明确指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的法人代表会受到刑法中相关规定的惩处。挂名法人代表存在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多重风险,且特定情况下还可能面临人身自由风险。因此,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需谨慎,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充值活动是否构成非法集资的问题。企业向顾客提供预储值服务并承诺优惠,若吸纳资金数额较大且未经审批,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但如果仅为顾客办理会员卡用于打折等合法经营行为,则不构成非法集资。非法集资通常涉及不具备主体资格的集资者向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等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文章介绍了单位犯罪责任的范围,非法集资罪的认定,包括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的具体构成要件,以及非法集资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标准。对于非法集资行为,文章强调必须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并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