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捕是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一种强制措施,通过检察院或法院的批准和公安机关的执行,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剥夺人身自由一段时间。
逮捕措施的正确使用可以有效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串供、毁灭证据、自杀、逃跑或继续犯罪。逮捕也有助于收集证据、查明案情、保证侦查、起诉和审判的顺利进行。
然而,如果滥用逮捕措施,就会伤害无辜,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破坏法制的尊严和权威,损害公安司法机关的威信。因此,必须坚持少捕和慎捕的刑事政策,确保逮捕措施的合理使用。
(一) 提请、批准逮捕
1. 公安机关提请逮捕
公安机关需要逮捕时,应向同级人民检察院报批逮捕,并提交提请批准逮捕书和案卷材料、证据。提请批准逮捕书应详细说明犯罪嫌疑人的个人信息、犯罪行为和主要证据,以及逮捕的法律依据。
2. 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根据情况作出批准逮捕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如果不批准逮捕,应说明理由,并将犯罪嫌疑人立即释放。
(二) 决定逮捕
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符合逮捕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权决定逮捕。决定逮捕时,应制作逮捕决定书,并将其送交公安机关执行。
(三) 逮捕的特别程序
如果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人大代表,应办理相关手续并报请人大代表所在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常务委员会许可。
(四) 逮捕的执行
逮捕由公安机关执行,必须出示逮捕证,并由两名以上的公安人员进行。被逮捕人拒捕时,执行人员可以使用械具、武器。如果逮捕未获或无法执行逮捕,应立即通知原批准逮捕的检察院或法院。
中国刑事公诉权所面临的监督问题及其成因。在监督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过程中,公诉权被视为较为弱小。文章分析了公诉权在监督中的困境,包括侦查程序垄断、审判权独立性的压力、公诉监督缺乏有效的制约形式以及检察机关内部存在的问题等。因此,当前需要加强公诉权的独
审查起诉的概念、作用、法律依据、流程和参考案例。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审查起诉过程中,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如调查核实证据,确保程序合法。参考案例中的甲涉嫌故意杀人案,因存在
取保候审后被起诉的可能性取决于司法机关的调查结果,以及取保候审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指出,如果嫌疑人的行为构成犯罪,检察院会提起公诉。同时,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等有权申请取保候审,是否聘请律师由当事人自行决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的情形做出了具体
刑事诉讼中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效力问题。检察院提起公诉对检察机关自身产生一定效力,包括不再起诉、举证和服从的义务。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由人民法院依法裁判,检察院必须服从法院判决。同时,对于未生效判决的抗诉是检察机关作为公诉机关应当享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