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程序是指在诉讼活动中,对立案材料进行接受、审查和处理的过程。该程序包括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材料的接受,对材料的审查以及审查后的处理。
对立案材料的接受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人员或材料进行接待和收留的活动。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4条的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无论是否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都应当接受。接受口头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人员时,应当仔细询问和讯问,并将内容写成笔录。经宣读或交本人阅读后,若有意见,应当允许更正。若认为无误后,让其在笔录上签名或盖章。
接受控告、举报的工作人员应当向控告人、举报人说明诬告应负的法律责任,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忠于事实、忠于法律。诬告与错告有所不同,诬告是行为人故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无中生有地控告他人犯罪的行为;错告则是行为人由于认识上的错误而致使所告之事与事实有出入。两者性质不同,前者属于故意行为,应当根据法律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后者应当向其讲明情况,让其接受教训,而不应追究法律责任。
公检法机关应当保障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及其近亲属免遭打击报复,确保其安全。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如果不愿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行为,在刑事诉讼中,应当为他们保守秘密。然而,在审判阶段,根据刑事诉讼法第47条的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否则其报案、控告、举报的材料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向他们说明理由,要求其出庭作证或同意公开自己的姓名和报案、控告、举报的内容。
对于匿名举报的材料,应当进行具体分析。一方面,因为控告人害怕打击报复而匿名举报,其内容很可能是真实的,且有证据意义;另一方面,匿名举报也可能是出于诬告陷害之目的或为了转移司法人员的视线而搞假材料。因此,在查证前,对匿名举报的材料只能作为立案材料来源线索,而不能作为立案的根据。
对立案材料的审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对已经接受的材料进行核对和调查的活动。审查的任务是正确认定是否存在犯罪事实,以及是否需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为了做好对立案材料的审查工作,一般采取以下步骤和方法:
在立案阶段进行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与犯罪有关的事实情况,应当限定在查明是否有犯罪事实的发生和是否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内进行,不能扩大范围。
公安司法机关对立案材料进行审查和必要的调查后,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不实投诉的法律处罚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的规定,主观恶意的不实投诉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刑事处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的处罚更严厉。对于无主观故意的不实投诉,一般会采取批评教育的措施。文章还介绍了相关法律知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经济犯罪追诉标准包括:犯罪主体实施了具体的经济犯罪活动,达到一定的情节或数额标准,并且实施的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若在招股说明书、认股书、公司、企业债券募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三十三条,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构成条件包括: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以及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四十九条,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