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侵权责任 > 特殊侵权 > 其他特殊侵权 > 名誉侵权案件:保护您的声誉和权益

名誉侵权案件:保护您的声誉和权益

时间:2024-01-13 浏览: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17347

名誉侵权案件中的名誉权保护问题

案情概述

2006年1月,邓某在外出打工途中结识了祝某的丈夫黄某。之后,祝某多次在晚上10时左右打电话到邓某住的职工宿舍,辱骂邓某是“狐狸精”、“勾引我男人”等。由于夜深人静,邓某的同寝室的同事听到了祝某在电话中的辱骂内容,随后厂领导也得知了此事。过了一段时间,祝某打电话给邓某道歉,称与黄某有暧昧关系的是其他人,是她自己搞错了。尽管祝某向邓某道了歉,但其行为导致邓某无法安心休息,特别是一听到电话就会发抖。由于祝某的行为在邓某的同事中对邓某造成了负面影响,邓某被迫离开该厂到其他地方打工。

意见分歧

对于祝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害邓某名誉权的问题,形成了以下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诽谤、侮辱的行为只有在公开方式下才构成名誉权的侵害。在本案中,祝某辱骂邓某是通过电话这种非公开方式进行的,虽然祝某在电话中对邓某使用了不好的言辞,但并没有向社会传播,也没有影响公众对邓某的社会评价。因此,邓某的名誉没有受到损害,祝某不构成对邓某名誉权的侵害。第二种意见认为,尽管祝某辱骂邓某是通过电话这种非公开方式,但是祝某辱骂的内容是虚假的,是捏造事实,构成了对邓某的诽谤,导致邓某的名誉受到损害。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中明确规定了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该条规定并未将侮辱、诽谤的行为方式作为构成侵害名誉权的必要条件。以“祝某打电话是非公开方式进行的”为理由认定其未构成对邓某名誉权的侵害既不符合事实也没有法律依据。祝某捏造的虚假事实已经在邓某的同事中传播,客观上对邓某的名誉权造成了损害,应认定祝某已侵害了邓某的名誉权。

评析意见

笔者认为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一般来说,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都具有公开、向第三人传播的特点。但在特殊场合下,采取非公开形式也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最高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指出,确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根据以下四个要素:受害人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的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该解答明确了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并未将行为方式作为认定侵害名誉权的必要条件。确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只能依据上述司法解释规定的四个要素。在这四个要素中,“受害人名誉被损害的事实”是核心问题。在本案中,祝某错误地将邓某当成他人进行辱骂,属于典型的捏造和传播虚假事实的行为,已经构成对邓某的诽谤。该行为发生在晚上10时左右,夜深人静,祝某应当预见到其诽谤邓某的内容可能被邓某的同事听到,主观上存在明显的过错。从客观上看,祝某诽谤邓某的行为已经传播给了邓某的同事,对邓某的名誉造成了损害。祝某的行为符合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应认定其侵害了邓某的名誉权。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网上名誉侵权报警的合法性

    网上名誉侵权报警的合法性。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民名誉权受到侵犯时,受害者可向公安机关报案。文中详细列举了涉及名誉侵权的法律条文,包括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行为人若侵犯他人名誉权,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

  • 侵权责任法中免责事由的具体内容

    侵权责任法中的免责事由的具体内容,包括被侵权人过错、受害人故意、损害由第三人造成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免责事由的分类,包括一般免责事由和特别免责事由,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对损害发生的作用和责任大小不同。具体能否适用免责事由需要根据具体案件和法

  •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行为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职务侵权行为,以及其他多种类型的侵权行为如产品缺陷致人损害、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污染环境致人损害、地面施工致人损害、地上工作物致人损害和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等。对于各类侵权行为,文章均阐述了其定义和责任

  • 名誉侵权的法律后果

    名誉侵权的法律后果,包括财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害包括因名誉受损导致的失去工作机会和财产损失等,侵权人需承担全部赔偿责任。精神损害包括名誉利益损害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文章还介绍了名誉侵权的主要方式,如侮辱、诽谤、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等,这些

  • 旅行社责任与游客财物丢失的赔偿
  •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 名誉损失费赔偿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