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抗诉程序一般分为两种,一是下抗上审,二是同抗同审。
下抗上审是指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本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情况下,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这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1条规定的。
同抗同审是指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依法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这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05条规定的。
民事抗诉程序一般是上抗下审,极少使用同抗同审。而且,判决、裁定均是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案件。
上抗下审是指同级人民检察院发现同级法院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认为符合抗诉法定要件、条件后,只能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抗诉,由上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是否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在民事抗诉中,同级人民检察院不能直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上级人民检察院若采纳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提抗,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受理抗诉的人民法院往往不直接进行再审,而是裁定指令作出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进行再审。
民事抗诉与刑事抗诉有所不同。民事案件抗诉形成再审,是因为法律授权检察机关具有事后监督的职能。因此,检察机关应以原裁判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的规定,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为限,不得为一方当事人利益与另一方当事人形成对立,以公权干预私法。
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检察机关的抗诉只是启动再审程序。在庭审中的作用仅表现为一种再审的提起,法定事由或称之为一种程序上的原因力。在庭审开始后宣读抗诉书即可。再审焦点的确定和再审主张事实、证据的提供均应由当事人负责。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具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和平等的诉讼权利。
人民法院不但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而且对其争议,应当根据当事人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对原、被告双方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民事诉讼是私人之间的诉讼,简称私法。尽管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民事诉讼法都是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民事诉讼中来,但并不能改变民事诉讼的性质。
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民事裁判结果与之没有利害关系,甚至不涉及对其工作的评判。实践中,检察机关往往也是注重抗诉率,并不追求抗诉后改判率。
犯罪嫌疑人送检前是否一定会被捕的问题。案件移送检察院并不表示犯罪嫌疑人必定被逮捕,逮捕与审查起诉无必然联系。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若有逮捕需求,需提交逮捕申请并经过检察院审批。检察院审查逮捕时,可讯问犯罪嫌疑人及询问证人,辩护
中国民事案件中上诉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介绍了上诉到开庭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但第二审审结期限有限。同时详细阐述了民事案件上诉的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等。文章还指出
民事诉讼案件开庭时间的相关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开庭时间与送达和适用程序有关。简易程序案件当事人收到应诉材料后15日内开庭,普通程序案件需30天后开庭。对于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公告送达期限为60天。民事案件立案及开庭时间具体程序包括立案通知、答辩
法庭审理笔录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法律规定。法庭审理笔录是记录法院裁判案件全部审判活动的书面材料,真实反映庭审过程,具有法律依据。书记员需按法律规定记录法庭审理活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权申请补正笔录。法庭笔录应当在庭审过程中当庭宣读,并在确认无误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