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证人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与普通证人相同,不应享有特权和优待。然而,作为专家证人,必须具备特定领域或行业内专家所需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例如,在涉及妇产科问题的医疗纠纷案件中,只有具备妇产科专业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才能担任专家证人,而不是外科或内科专家。
专家证人的证言必须基于专门性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而不是一般人的常识。他们的意见、推论或结论应该是基于专业知识和经验的。
作为专家证人,必须对自己提出的意见、推论或结论进行合理程度的证明。在对案件中的专业问题进行说明时,专家证人不得使用猜测性或模棱两可的语言。
根据《证据规则》第61条第1款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一至两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说明案件的专门性问题,但是否准许由法院决定。这里的"准许"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是否有必要,如果案件不涉及专门性问题,则无需申请专家证人出庭,以免增加诉讼成本;二是确有必要时,应对申请出庭的专家证人的资格进行审查。
对专家证人资格的审查应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看其是否具备案件所涉及的特定领域或行业内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除了具有深厚学术造诣、丰富研究成果或精湛技能、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外,一般应由当事人提供聘请专家证人的学历、学位、职称、学术成果和科研成果的证明文件,以供法院审查该专家证人是否具备担任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其次,还应审查其是否有不良道德记录,包括在以往诉讼过程中是否出具违反职业道德的意见,以及是否存在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技术成果的不道德行为。
我国现行的鉴定制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我国的鉴定规定由不同部门制定,这些规定往往只在制定部门执行,难以得到其他部门的承认。法院本身设有鉴定部门负责技术鉴定,但权威性不足。
目前的法律只在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对鉴定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对鉴定的定位、委托、采信以及鉴定人的资格和责任尚未有完整的法律规范。
鉴定人员无需出庭质证,导致审判人员无法判断鉴定依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无法发现鉴定中的问题,从而将鉴定结论作为判案依据。
故意错误鉴定或明显错误鉴定的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几乎不受追究,这容易导致鉴定腐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专业性问题出现在诉讼中。为了确保这类案件得到公正、科学的审理,现行的鉴定制度显然无法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在民事诉讼中引入专家证人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最高人民法院基于现代诉讼理念,顺应建立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需要,在证据规则中引入了专家证人制度,以克服现行鉴定制度的弊端,帮助法官解决案件审理中的专业性问题,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6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一至两名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说明案件的专门性问题。法院准许申请时,相关费用由申请方承担。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出庭的专门知识人员进行询问。经法院准许,当事人可以各自申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对质。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可以对鉴定人进行询问。
该规定首次确立了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人制度,是对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制度的重大突破。专家证人制度的设立为人民法院审理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或专业性强的案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以上就是关于民事诉讼法专家证人的条件、专家证人制度的必要性以及民事诉讼法对专家证人的规定的相关内容。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的律师。
犯罪嫌疑人送检前是否一定会被捕的问题。案件移送检察院并不表示犯罪嫌疑人必定被逮捕,逮捕与审查起诉无必然联系。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若有逮捕需求,需提交逮捕申请并经过检察院审批。检察院审查逮捕时,可讯问犯罪嫌疑人及询问证人,辩护
中国民事案件中上诉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介绍了上诉到开庭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但第二审审结期限有限。同时详细阐述了民事案件上诉的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等。文章还指出
民事诉讼案件开庭时间的相关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开庭时间与送达和适用程序有关。简易程序案件当事人收到应诉材料后15日内开庭,普通程序案件需30天后开庭。对于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公告送达期限为60天。民事案件立案及开庭时间具体程序包括立案通知、答辩
法庭审理笔录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法律规定。法庭审理笔录是记录法院裁判案件全部审判活动的书面材料,真实反映庭审过程,具有法律依据。书记员需按法律规定记录法庭审理活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权申请补正笔录。法庭笔录应当在庭审过程中当庭宣读,并在确认无误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