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刑事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我国将强制措施按对人身自由限制的严重程度划分为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五种。这种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系能够适应刑事案件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有效地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1.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措施在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中只是适用的例外,而不是原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对不宜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最好的选择,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更愿意将其羁押起来,导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期间基本处于被羁押状态,法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2. 除逮捕以外,公安机关采取和变更刑事强制措施不受限制。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措施不受司法机关的限制,只有象征性的检察机关监督权。
3. 逮捕的条件过于严刻。我国的逮捕条件是最严格的,逮捕的首要条件是有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犯罪事实,而国外一般逮捕的条件是有重大犯罪嫌疑。
刑事诉讼法应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不服刑事强制措施有权向作出决定的机关申请复议,机关应在接到复议申请的第二日作出复议决定。对复议决定不服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向上一级机关提请复核,上一级机关应在接到复核申请的第二日作出复核决定。
同时,刑事诉讼法应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变更刑事强制措施的申请权,被申请的机关应当组织听证会,听取申请方与案件承办方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刑法应明确规定被取保候审人、被监视居住人在脱逃的情况下构成取保候审脱逃罪、监视居住脱逃罪。在此基础上,刑事诉讼法规定,在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则上可以被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只有在有组织犯罪、毒品犯罪、走私犯罪、故意杀人犯罪等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曾经有过脱逃行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适用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
放宽逮捕条件,规定对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即可实施逮捕。逮捕条件放宽后,相应地可以缩短刑事拘留期限,使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形成一个完整的刑事强制措施体系。
综上所述,完善刑事强制措施制度,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制约,对于保证司法严肃与公正,推进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法律关于刑事强制措施的相关规定。同一公安司法机关不得对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重复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措施,但可以重复采取刑事拘留或逮捕措施。对于被拘传的人,应在十二小时内完成讯问,并不得连续拘传。法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决定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措
醉驾被刑事拘留的最短期限和最长时限。公安机关对于醉驾嫌疑人可以进行先行拘留,拘留期限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是否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等。一般情况下,拘留期限最长为14日,特殊情况下可能延长至37日。醉驾嫌疑人被拘留后,如不需要逮捕,应尽快释放;如
逮捕期限届满后的处理方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具体案件承办单位会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相应措施,包括释放、解除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等。同时,如果案件情况发生变化,承办单位也可以依法变更强制措施。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个人及其相关人员有权在
刑事拘留的机关及其权限。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有权决定采用拘留措施,其中公安机关在符合规定条件的情况下可对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刑事拘留,而人民检察院在自侦案件中尤其针对特定情况的犯罪嫌疑人拥有决定拘留的权力。虽然人民法院没有刑事拘留权,但在司法程序中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