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开庭前,书记员需要按照以下顺序完成以下工作:
确认公诉人、当事人、证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
将准备作证的证人和鉴定人安排在庭外休息,等候传唤。
入庭前,需要宣读法庭规则,告知旁听人员应保持安静。规则包括:
法警需要维护法庭秩序。
公诉人、被害人、辩护人(以及附带民事诉讼代理人)入庭。
公诉人及诉讼参与人就座后,宣布全体起立,请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入庭。
审判人员就座后,宣布全体人员坐下。
当庭向审判长报告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包括:
书记员就座。
查明被告人的以下情况(对于多个被告人,依次进行):
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出生地、文化程度、职业、住址。
确认是否受到过法律处分及处分的种类和时间。
确认何时被刑事拘留、逮捕。
确认收到人民检察院起诉书副本的日期。
审判长宣布开始法庭调查,要求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如果有附带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或其代理人在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宣读附带民事诉状。
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审判人员应注重以下内容:
对于指控的每一项案件事实,经审判长准许,控辩双方可以提请传唤证人、鉴定人和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出庭作证,或出示证据,宣读未到庭的被害人、证人、鉴定人和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的书面陈述、证言、鉴定结论及勘验、检查笔录。传唤证人和鉴定人出庭作证时,应先核实其身份和与本案的关系,并告知其应如实提供证言和有意作伪证或隐匿罪证要负的法律责任。审判人员应先由提请传唤的一方进行发问,另一方在对方发问完毕后经审判长准许也可以发问。鉴定人宣读鉴定结论后,传唤方可以提出发问,另一方经审判长许可也可以发问。审判人员可以随时询问证人、鉴定人。对于与本案无关或发问方式不当的内容,应制止。对于控辩双方认为对方发问不当而提出异议的,应判明情况予以支持或驳回。
控辩双方出示、宣读未到庭的证人、鉴定人的证言笔录、鉴定结论时,应先说明其身份、取得该笔录的时间、地点、取证人、在场人及鉴定结论的来源。如笔录中有与案件无关的内容时,可只宣读有关部分,但不得断章取义歪曲原意。宣读后即交付法庭,审判人员应询问另一方对该证据的意见。
控辩双方出示其他书证、物证、视听资料时,应先说明证据的来源、内容、特征,然后交付法庭。审判人员应让另一方进行辨认和发表意见。控辩双方可以相互质问、辩论。
合议庭对于当庭出示、质证过的证据,认为可以当庭确认的,应作出采纳与否的决定;认为不能当庭确认的,可宣布已质证清楚,待后判决。
在庭审过程中,如果合议庭对证据有疑问,可以宣布休庭,对该证据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核实证据可以进行勘验、检查、扣押、鉴定和查询、冻结。必要时,可以通知检察人员、辩护人到场。
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和辩护人申请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或勘验、检查时,应提供相关信息,并说明申请的理由。合议庭根据具体情况,认为可能影响案件事实认定的,应同意申请,并宣布延期审理;不同意的,应告知理由并继续开庭。
在庭审过程中,如果公诉人要求撤回起诉或认为需要补充侦查并申请延期审理,合议庭应准许。但建议延期审理的次数不得超过两次。人民检察院在法定补充侦查期限内没有提请恢复法庭审理的,法庭将以撤诉结案。
被告人有权在庭审结束前最后陈述。
合议庭进行评议,并宣布判决。
犯罪嫌疑人送检前是否一定会被捕的问题。案件移送检察院并不表示犯罪嫌疑人必定被逮捕,逮捕与审查起诉无必然联系。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若有逮捕需求,需提交逮捕申请并经过检察院审批。检察院审查逮捕时,可讯问犯罪嫌疑人及询问证人,辩护
中国民事案件中上诉程序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介绍了上诉到开庭的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但第二审审结期限有限。同时详细阐述了民事案件上诉的条件,包括原告与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以及案件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管辖等。文章还指出
民事诉讼案件开庭时间的相关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开庭时间与送达和适用程序有关。简易程序案件当事人收到应诉材料后15日内开庭,普通程序案件需30天后开庭。对于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公告送达期限为60天。民事案件立案及开庭时间具体程序包括立案通知、答辩
法庭审理笔录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法律规定。法庭审理笔录是记录法院裁判案件全部审判活动的书面材料,真实反映庭审过程,具有法律依据。书记员需按法律规定记录法庭审理活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权申请补正笔录。法庭笔录应当在庭审过程中当庭宣读,并在确认无误后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