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作证的义务指向国家而不是当事人。证人作证的本质意义在于帮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对于司法者来说,证人作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证人与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的地位不同,证人的根本目的是客观地陈述事实,而不是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因此,强调证人作证是向国家尽义务,而不是向当事人尽义务,对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证人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证人的作证能力只限于自然人,因为只有自然人才具备感知、记忆和表述的能力。单位、组织或法人不具备这些能力,因此在诉讼中只能以书证的形式出现。证人的询问应当坚持个别化原则,个别进行询问,避免以座谈会的方式形成证人证言。证人作证应当以直接言词的方式进行,只有在法庭上亲自口头陈述的证言才能作为证据使用。证人的作证具有不可选择性特点,感知了案件事实的人必须亲自作证,证人的人身不可选择性要求在证人与其他诉讼角色发生竞合时应当实行“证人优先”原则。证人证言之间的相互印证只能是相对一致,允许在某些次要情节上存在差异。凡是感知了事实的人,在理论上应当推定为有作证能力,否定一个人的作证能力必须通过科学鉴定的方法。
证人作证的价值可从实体价值、程序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考察。实体价值指证人作证在查明案件事实真相方面的价值,是证人作证的首要价值。程序价值指证人作证在维护程序正义方面的价值,包括实现对抗式的程序机制和平等的对抗机会。社会价值指证人作证在满足其他社会需求方面的价值,需要根据其他社会需要设置相应的规则。
在处理证人制度的问题上,需要权衡个人尊严、家庭伦理亲情和特定职业的信任和合作。维护个人尊严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法律制度应保护每个人的尊严,不允许任何人被强迫成为反对自己的手段。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亲情,不鼓励大义灭亲的行为。特定职业的存在是基于从业者和其服务对象之间的信任和合作,不应要求这些从业者充当指控其服务对象犯罪的证人。
为了处理上述问题,西方国家普遍规定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的人有作证义务,但也规定了因牵连关系、身份关系和职业关系而享有拒证特权的例外。这种人文精神的证人制度使得刑事诉讼不再冷冰冰,维护了个人尊严、家庭伦理亲情和特定职业的信任和合作。
民事诉讼一审未开庭直接二审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直接进行二审是违反程序的。民事诉讼二审流程包括立案、开庭、当事人的履行义务和申请再审等环节。二审法院对上诉或抗诉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民事案件的审理时间及相关规定。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上诉案件审理对判决的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对裁定的应在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十日内或公告期满后审结。
江歌案庭审临近时,华人境外犯罪中国法律能否对其进行追责的问题。依据我国刑法,境外犯罪的追诉权仍然存在,但犯罪嫌疑人必须回国。具体到江歌案,如果刘鑫的前男友回国,将由相关法院进行管辖。同时,文章还批评了江歌案中的网络暴力现象,指出网络舆论应关注事件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