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院应当对当事人的诉状进行审查。
2. 如果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原告或自诉人没有提供主要证据,法院应当通知其补充证据,并将补证情况记录在案。
3. 法院收到诉状和相关证据后,应当登记并向原告或自诉人出具收据。
4. 如果经审查发现不符合受理条件,原告或自诉人坚持起诉的,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如果符合受理条件,法院应当立案,并通知当事人预交诉讼费。
5. 如果当事人不服第一审裁判,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将上诉状发交原审法院。
6. 第二审人民法院收到上诉材料后,应当核对相应资料,并决定是否受理上诉,受理上诉后,通知上诉人预交上诉费。
(一)庭审准备
1. 传唤当事人,并通知其他诉讼参与人出庭参加诉讼。
2. 对于公开审理的案件,法院应当在开庭前3日公告当事人的信息。
3. 确认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并宣布法庭纪律。
(二)法庭调查
1. 当事人陈述:原告首先口头陈述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然后被告陈述案件事实及不同意见。
2. 出示证据和质证:当事人陈述结束后,必须在法庭上展示相关证据,并进行质证。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对证据的效力进行了规定:
1.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2. 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经公证、登记的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 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4. 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5. 证人提供对与其有亲属或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以上是民事纠纷法院立案程序的相关内容,如果您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在手心律师网在线法律咨询平台进行咨询,我们的在线律师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
引用法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诉法意见》和《民诉证据规定》,原告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需在法庭辩论结束前和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但实践中存在争议和宽松处理的情况。对于变更诉讼标的和诉讼标的额的不同情况,需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法定程序。该程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进行,包括起诉条件、起诉状的递交以及调解程序等步骤。起诉需符合相关条件,起诉状可书面递交或口头起诉并由法院记录。适合调解的纠纷可先行调解,除非当事人拒绝。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步骤,包括上诉的方式、审理的方式以及审理结果等。第二审程序是对第一审人民法院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进行审理的法律程序,必须遵循一定步骤和方式。上诉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审理则包括开庭审理和不开庭审理两种方式。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审
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期限和庭审程序。普通程序的案件审理期限通常为立案后六个月内,而简易程序则为四十五天内。庭审程序包括开庭准备、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合议庭评议等环节。其中,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是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