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损害是指公民因其人身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上、心理上的损害。它具有非财产性、存在的独立性、存在的单一性等特点。精神损害赔偿对于侵权行为人而言具有惩罚性,而对受害人而言具有填补性和抚慰性,它本质上是通过金钱赔偿,使受害人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安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该解释明确了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解决了关于人身损害是否可以请求赔偿的争论,是民事诉讼解决精神损害赔偿的主要法律依据。
在交通事故中,不论是造成伤残还是死亡,都将给受害人自身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的精神损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精神损害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放在同等地位,可以同时提出,确立了包括交通事故精神损害在内的人身损害精神赔偿制度。
在现代社会,精神权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更加偏重于对精神权益损害的填补和保护。虽然在交通事故的处理已经有了规范的法律体系,引入精神损害赔偿可能会给现有体系带来一些混乱。然而,当现有法律无法应对新矛盾时,社会不断进步,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法律研究不断深入,精神生活更受人们重视的今天,肯定精神损害赔偿顺应了社会的发展潮流。
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排除在特殊侵权损害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最高法院精神赔偿的司法解释突出了保护人的基本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是精神人格权赖以存在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其受到侵害往往伴随巨大甚至是终身不可逆转的精神损害。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实现了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从精神人格向物质人格的发展,是人格司法保护的进步。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损害的应予赔偿,交通事故人身损害也是对人的生命权健康权的损害。因此,在应予赔偿中不应排斥精神赔偿。
原告因被告公司在其网站上刊登涉及个人隐私的文章而引发的侵权纠纷。原告提交证据并请求法院依法裁判,主张被告停止侵害名誉权、隐私权,删除侵权文章,并赔偿精神损害和承担诉讼费。本案涉及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相关法律规定。
行政赔偿申请费用的支付问题。被害人向义务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申请时无需支付费用,但如选择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则需支付诉讼费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可申请缓交、减交或免交。行政赔偿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赔偿
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包括死亡、残疾及侵害人身权益但未造成死亡或残疾的三种情况。赔偿金额分为不同等级,确定金额时需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行为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目前实际操作中尚无明确标准,由法官依据
国家赔偿的主要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物、恢复原状等。在确定受害人的损害程度后,以货币形式给予一定额度的赔偿。同时,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并造成精神损害时,还应在侵权行为影响的范围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应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