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的规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确定时考虑以下因素:
(一)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
(三)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四)侵权人的获利情况;
(五)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
(六)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如果法律或行政法规对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等有明确规定,则应适用相关法律或行政法规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立法进步的成果。然而,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目前,法律和法规仅对造成残废和死亡的侵权行为提供精神赔偿,对于一般人身伤害和侵害身体权但未造成残废或死亡的情况,尚无法给予精神赔偿。
不同法规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均存在严格限制,导致其他民事领域的人身伤害无法获得精神赔偿。这种限制造成不同领域的人身伤害在赔偿方面存在不合理和不公平的现象。
不同领域对残废和死亡精神赔偿的标准存在差异,尽管造成相同残废或死亡结果,但赔付数额却有很大的差别,这不利于社会的公平和司法的公正。
根据我国《刑法》第36条的规定,刑事伤害案件中的民事赔偿仅限于经济损失。这否定了刑事领域的人身伤亡的精神赔偿问题。然而,在交通肇事的刑事案件中,由于同时适用刑法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肇事方除了承担刑事责任外,还要承担受害者的残废补助费和死亡赔偿金的精神赔偿。这超越了刑法第36条的范围。这种矛盾说明现有法律和审判实践之间的矛盾,并且与国际通行的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趋势相悖。这是对民法法律规定的狭隘理解,也导致我国刑民领域内在逻辑的矛盾存在。
一起孕妇交通事故受伤引发流产的案件。孕妇李xx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并导致流产,引发争议。法院认定司机张某负全责,并判决赔偿医疗费、经济损失及部分精神损害抚慰金。案件涉及交通事故与流产关系的争议,妇幼保健院表示流产是必然的。最终,法院认定赔偿义务人应承担部
道路交通事故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典型案例及相关法律依据。包括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北京奥拓车撞死行人案、南京雨花台区法院案例以及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法院审判的一起交通事故索赔案。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解释,精神损害赔偿应依法进行,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
交通事故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考虑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过错程度及侵害情节、最高赔偿限额的考虑、双方责任因素的考虑以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赔偿数额应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调整,以充分保障受害人的权益。
交通事故财产损失是否包括误工费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交通事故财产损失不包括误工费,只有在受害人受伤时才会涉及误工费的赔偿。文章还介绍了交通事故误工费的计算方法和相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