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立法普遍规定了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范围,包括三个方面:劳动能力丧失或减少的损失、生活费用的增加以及精神慰抚金。德国法律除了规定了上述内容外,还在第845条规定了失去劳务的赔偿权,与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有所不同。
在中国,劳动能力丧失的赔偿范围仅能根据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来确定。通常认为,此范围包括:受害人的生活补助费、受害人支出的残疾用具费以及残废者致残前扶养的间接受害人的抚养费。至于致残所需的医疗费、误工工资、护理费等费用以及特殊治疗的医疗费,可以按照侵害健康权的常规赔偿原则确定。本文重点讨论生活补助费的赔偿,对于残废用具费和间接受害人的扶养费,仅作简单探讨。
关于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的赔偿,根据民法通则第119条的规定,仅有一个原则,没有具体的计算方法。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颁布的司法解释第146条简要规定:“赔偿的生活补助费,一般应补足到不低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另一个参考依据是国务院颁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7条第(5)项,即:“残废者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
不同地区在适用民法通则和司法解释时有不同的做法,例如:
1.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标准是:一般应补足到不低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如果残废者有工资收入,生活补助费的赔偿可以根据实际损失计算,但如果工资收入超过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3倍,按3倍计算。如果残废者没有工资收入或者工资收入低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生活补助费的赔偿可以按照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计算。这种方法遵循了司法解释的原则,但在具体计算上是以工资减少为基础,只有在残废者没有工资收入或低于当地基本生活费标准时,才按照基本生活费计算。目前来看,这是对受害人最有利的方法,是所得丧失说的一个妥协方法。
2.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标准是:赔偿残废受害人的生活补助费,一般不应低于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的标准。对于残废后仍能劳动,每月有固定收入或已享受“劳保”待遇,以及每月收入固定但不低于当地生活费标准的情况,不再支付生活补助费。这种标准最为严格,严格按照生活来源丧失原则确定,对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非常不利。这种方法在许多地方得到采用。
3.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采用第二种方法确定生活补助费的范围,但将“居民基本生活费”改为“居民平均生活费”。一些省级高级人民法院也基本采用第二种方法,但对于有部分劳动收入的不再支付生活补助费,对因伤残而减少收入的情况,可以适当给予一次性补偿。这种对第二种方法的适当改进显然改善了受害人寻求赔偿的地位。
抚恤金是否属于继承财产范围的问题。抚恤金是一种特殊的补偿费用,旨在满足死者家属的抚慰和经济需求,不属于遗产范围。根据《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而抚恤金并不属于此类财产。因此,抚恤金不应被视为遗产
大学生兼职期间受伤是否有权要求误工费的问题。根据《侵权责任法》和最新生效的《民法典》,如果大学生因他人的侵害导致人身损害,有权要求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误工费的计算方式根据患者是否有固定收入分为不
甲方与乙方之间关于人身损害死亡赔偿的协议内容。协议包括赔偿金额、支付方式、已支付费用、赔偿要求限制、款项分配、身份确认、无过错或法律责任认可及违约责任等方面。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并约定了争议解决的方式。
工地上工伤的赔偿方式。在工地上发生工伤后,需要进行工伤认定和伤残鉴定,并根据结果确定赔偿金额。文章列举了工伤的情形和视同工伤的情形,包括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的事故伤害、职业病等。同时,介绍了工伤认定申请的步骤和申请时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