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提起行政赔偿诉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然而,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也需要提供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7条和《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的规定,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而被告则有权提供不予赔偿或减少赔偿额方面的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这是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在审理方式上的区别。行政赔偿诉讼适用调解,即人民法院可以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调和工作,促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如果受害人和赔偿义务机关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行政赔偿调解书。行政赔偿调解书应当明确赔偿请求、案件事实和调解结果,并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并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先予执行是指在特定的给付案件中,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因原告生活困难,裁定被诉义务人先行给付一定款项或特定物,并立即交付执行的措施。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如果因行政机关违法侵权造成损害,导致受害人无法维持生活,可以适用先予执行,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复议申请人通常是受害人,必须是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人在申请复议时需要递交申请书,其中一并提出赔偿请求,并详细说明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损害程度和具体赔偿要求等。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即为赔偿义务机关。
在行政复议中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受理和审理适用行政复议程序。行政复议机关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在赔偿处理中,行政复议机关可以适用调解,以调解书的形式解决赔偿争议,也可以作出赔偿的裁决。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29条的规定,如果被申请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即使申请人没有提出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也应当决定予以赔偿。
行政复议机关在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应当作出赔偿决定。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如果申请人对复议机关作出的包括赔偿裁决在内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旨在推动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司法公正。检察人员在办案过程中需承担司法责任,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对于被告人无罪等情形将启动问责程序。同时推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检察官必须亲自办案,并实行
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行政赔偿诉讼要求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并得到国家赔偿,而行政诉讼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撤销。两者的区别还包括法律依据、审查对象、监督对象等方面的不同。行政赔偿诉讼可进行调解,强调赔偿请求人和义务机关提供证据;行政诉讼不适用调
行政处罚中违背公正原则的情况,包括同等情况不同处罚、不同情况相同处罚以及违反公正的程序等方面。文章还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人民法院会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不服提起的诉讼,但某些情况如国防、
法定代理人在行政诉讼中的角色及其相关问题。法定代理人通常适用于精神病人、未成年人等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原告和第三人,但不适用于被告行政机关。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权基于法律规定的监护关系,与当事人意愿无关。法定代理人在诉讼中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