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提起行政赔偿诉讼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行政机关承担举证责任。然而,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也需要提供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证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7条和《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5条的规定,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而被告则有权提供不予赔偿或减少赔偿额方面的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这是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在审理方式上的区别。行政赔偿诉讼适用调解,即人民法院可以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协商、调和工作,促使双方达成赔偿协议。
如果受害人和赔偿义务机关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行政赔偿调解书。行政赔偿调解书应当明确赔偿请求、案件事实和调解结果,并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并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在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先予执行是指在特定的给付案件中,人民法院在作出判决之前,因原告生活困难,裁定被诉义务人先行给付一定款项或特定物,并立即交付执行的措施。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如果因行政机关违法侵权造成损害,导致受害人无法维持生活,可以适用先予执行,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复议申请人通常是受害人,必须是其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人在申请复议时需要递交申请书,其中一并提出赔偿请求,并详细说明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损害程度和具体赔偿要求等。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即为赔偿义务机关。
在行政复议中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受理和审理适用行政复议程序。行政复议机关对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在赔偿处理中,行政复议机关可以适用调解,以调解书的形式解决赔偿争议,也可以作出赔偿的裁决。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29条的规定,如果被申请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即使申请人没有提出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也应当决定予以赔偿。
行政复议机关在撤销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应当作出赔偿决定。复议机关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60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如果申请人对复议机关作出的包括赔偿裁决在内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国家拆违行政赔偿标准的相关内容。在赔偿申请方面,需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或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在两个月内决定是否赔偿。对于这类案件,建议先确认拆迁行为违法再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违法拆迁应赔偿。
劳动者维权的期限规定。包括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提起诉讼、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提起行政诉讼、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及申请工伤认定的时限。这些规定确保了劳动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在一定期限内采取相应
行政赔偿中的追责问题,包括追责权的法律依据、行政赔偿的范围、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等。当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公民的人身权或财产权时,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赔偿义务机关在赔偿后有权向责任人追究责任,责任人应依法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