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事诉讼法 > 刑事证据 > 证据收集 > 如何合法审查贩卖毒品案件的证据?

如何合法审查贩卖毒品案件的证据?

时间:2024-06-30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4689

对被告人供述的审查

1. 初次口供的审查判断

被告人在被抓获的初期,由于惊魂未定,做贼心虚,初次同公安人员接触时形成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在审查被告人的供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审查被告人的供述是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有无诱、逼、套、指供的情况。
  • 审查被告人供述的完整性,可信性和真实性的程度如何。
  • 审查被告人供述的内容有无矛盾。
  • 违反法律程序取得的供词不具有合法性,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2. 翻供的审查判断

对于被告人的翻供,不能一律视为坏事,因为推翻虚假的供述对案件的真实情况的确定反而有好处。在审查被告人的翻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查明被告人原供的动机和条件。
  • 查明翻供的原因,原供在取得时是否有违法情况。
  • 查明翻供时机和阶段,是否受他人的教唆。
  • 审查翻供的内容是否符合情理和逻辑,有无其他证据印证。

3. 同案被告人口供的审查

贩毒案件大部分是共同犯罪,同案犯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他们的罪责轻重不同,处理结果也不同。同案犯有可能互相推卸罪责,特别是可能会判处死刑的被告人为了立功或者自首,故意捏造事实,陷害他人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从而做出虚假的供述。在审查同案被告人的口供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审查同案被告人供述的一致性。
  • 审查同案被告人供述的可信性和真实性。
  • 注意是否存在相互推卸罪责的情况。

对数量证据的审查

1. 现场抓获的贩毒交易的数量

对于现场抓获的贩毒交易的数量,包括已交易的毒品数量以及贩卖人随身携带的毒品量。在现场抓获的毒贩,其主观上不仅有贩卖的故意,而且实施了贩卖毒品的行为。对于已交易的、正准备交易的均应计入贩卖的数量中。如果有确实的证据证明为了自己吸食而随身携带的,可以不计算贩毒数量。但查获的毒品数量大、超过10克的,应当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然而,在实践中,很难认定被告人携带的毒品是为了自己吸食还是以贩卖为目的。

2. 以贩养吸的被告人

对于以贩养吸的被告人,被查获的毒品数量应认定为其犯罪的数量。然而,在实践中,如何认定是以贩养吸认识不一,证据也不好规定。在现有案件质量压力的情况下,一般都没有认定,这对打击毒品案件很不利。

3. 购买和贩卖的数量不一致的情况

对于被告人购买了一定数量的毒品,但只查明其贩卖了其中一部分,其余部分已由被告人吸食的,应当按已查明的销售数额确定贩毒的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毒品数量是指毒品净重。称量时,要扣除包装物和容器的重量。毒品称量应由二名以上侦查人员当场、当面进行,并拍摄现场照片。查获毒品后,应当场制作称量笔录,要求被告人当场签字。被告人拒绝签字的,应作出情况说明。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

    犯罪嫌疑人供述排除的情形。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于采取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手段获取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应当予以排除。同时,强调依法调查和收集证据的重要性,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无效,被处罚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 手机关机卡在里面,警方能对手机号进行定位吗

    手机关机卡在里面时,警方是否能够对手机号进行定位的问题。文章介绍了手机定位的方式,包括GPS定位、WIFI定位和基站定位。同时,根据公安局手机定位的法律规定,警方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对手机进行定位。即使手机关机,仍有可能通过基站定位等方式

  • 刑事诉讼法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

    刑事诉讼法中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影响。人民检察院在审查案件时,若发现证据不足或可能存在非法收集证据的情况,可选择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经过二次补充侦查后,如仍认为证据不足,将做出不起诉决定,涉案人员不会有案底记录,对其个人声誉和未来发展有积极影响。

  • 公安局行政处罚能否消除?

    公安局行政处罚的相关问题。公安机关保存的行政处罚记录和档案不会消除,这些记录对当事人今后的生活影响不大,只有在违法犯罪时司法机关才会调取。此外,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于违法行为在两年内未被发现的情况下,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 处理刑事拘留37天证据不足的方法
  • 刑事直接证据的定义和种类
  • 离婚案件中个人财产的调查
刑事证据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