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辞证据,也称为人证,是指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它包括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鉴定结论、辩认笔录等。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言辞证据,是鉴定人根据司法人员提供的材料,对与案件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发表的意见或看法,从而作出的书面结论,其实质仍是一种人证。在英美法系国家中,鉴定结论属于证人证言的范畴,称为“专家证言”或“专家意见”。
言辞证据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言辞证据不仅仅停留于孤立、静止的状态,而是能够从动态上揭示案件发生的起因、过程和具体情节,从而有助于判明案件的性质,分清当事人有无过错,并明确责任的大小。言辞证据能够从总体上以至在细节上把握案件的全貌,使办案人员了解案件的全过程。这是实物证据无法达到的。
言辞证据是由提供证词的人对于案情事实的折射反映。由于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反映现象有可能失真,或者不完全符合案情的本来面目。提供言辞证据的人往往出于各种动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夸大或缩小案情事实。在司法实践中,虚假陈述和不实证言并不罕见。
审查证人是否具有作证能力,即是否具备相应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听说的证人,应注意其听觉能力;对于近视或老眼昏花的证人,应注意其视力和记忆能力。
审查证人对所证的事实,是直接感知还是间接感知,是亲眼所见还是听人所说。要充分考虑案发时距离的远近、光线的明暗、有无障碍物等客观环境。
注意审查询问证人的地点及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已履行告知义务。证人是否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本身具有利害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言辞证据的形成过程包括感受、判断、记忆和复述四个阶段。
当事人、证人、被害人等看到、听到或经历案件中的事实或情节,立即在大脑中形成印记,为作证的基础。每个人的感受能力和环境条件不同,导致感受程度和准确性存在差异。
言辞证据中包含判断的成分,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不同,造成证词的误差。
人的记忆能力与年龄、健康状况、职业习惯等有关。记忆能力因人而异,随着时间推移,记忆会逐渐模糊或消失。
留存在人脑中的印记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不同。语言表达能力是证词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言辞证据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历四个阶段,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失真。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对证人的作证能力、证言的内容来源和证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等进行审查,以确保言辞证据的可靠性。
交通事故民事诉讼的流程。当事人提起诉讼后,法院将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立案。之后,法院会进行审理前准备,并通知诉讼参与人开庭。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当事人可陈述、证人作证、出示证据等。法庭还会进行辩论,并最终作出判决。如有可能,法庭会进行调解。整个一审程序应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程序和要求。申请人需填写申请书并陈述事故经过,提交相关资料并预付鉴定费用。申请鉴定的事由主要是医疗过失导致的病员死亡、残废等。受理部门包括市、县级市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等。医疗事故鉴定的作用在于作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依据,具有证据效
书证的定义和收集注意事项,以及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和鉴定结论等行政处罚中的证据形式。书证是以文字、符号、图案等表达思想内容的书面材料,用于证明案件事实。收集书证时需注意提供原件,并注明出处和加盖印章。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等也有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