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辞证据,也称为人证,是指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证据。它包括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鉴定结论、辩认笔录等。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言辞证据,是鉴定人根据司法人员提供的材料,对与案件有关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发表的意见或看法,从而作出的书面结论,其实质仍是一种人证。在英美法系国家中,鉴定结论属于证人证言的范畴,称为“专家证言”或“专家意见”。
言辞证据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言辞证据不仅仅停留于孤立、静止的状态,而是能够从动态上揭示案件发生的起因、过程和具体情节,从而有助于判明案件的性质,分清当事人有无过错,并明确责任的大小。言辞证据能够从总体上以至在细节上把握案件的全貌,使办案人员了解案件的全过程。这是实物证据无法达到的。
言辞证据是由提供证词的人对于案情事实的折射反映。由于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反映现象有可能失真,或者不完全符合案情的本来面目。提供言辞证据的人往往出于各种动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夸大或缩小案情事实。在司法实践中,虚假陈述和不实证言并不罕见。
审查证人是否具有作证能力,即是否具备相应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听说的证人,应注意其听觉能力;对于近视或老眼昏花的证人,应注意其视力和记忆能力。
审查证人对所证的事实,是直接感知还是间接感知,是亲眼所见还是听人所说。要充分考虑案发时距离的远近、光线的明暗、有无障碍物等客观环境。
注意审查询问证人的地点及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已履行告知义务。证人是否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本身具有利害关系,是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言辞证据的形成过程包括感受、判断、记忆和复述四个阶段。
当事人、证人、被害人等看到、听到或经历案件中的事实或情节,立即在大脑中形成印记,为作证的基础。每个人的感受能力和环境条件不同,导致感受程度和准确性存在差异。
言辞证据中包含判断的成分,每个人的判断能力不同,造成证词的误差。
人的记忆能力与年龄、健康状况、职业习惯等有关。记忆能力因人而异,随着时间推移,记忆会逐渐模糊或消失。
留存在人脑中的印记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每个人的表达能力不同。语言表达能力是证词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言辞证据在其形成过程中经历四个阶段,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失真。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对证人的作证能力、证言的内容来源和证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等进行审查,以确保言辞证据的可靠性。
民事纠纷的官司流程以及其他解决方式。在官司流程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起诉、提交起诉材料、提交书证、立案审查、预交诉讼费用、开庭审理、判决生效等步骤。另外,还介绍了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两种常见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包括自决、和解、调解和仲裁等。
律师在诈骗案件中的角色。根据法律规定,受害人可以委托律师起草控告书或举报书,但律师不能代替受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自行辩护或委托辩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也有义务保障其辩护权利。
原告能否给证人钱财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原告不得给证人钱财。证人出庭需经法院许可,其证言需经过质证查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保障证人的安全十分重要,对于特殊案件的证人还有特殊保护措施。证人因作证而支出的费用可以得到补助。
检察院在沟通期间对案件侦查的影响。检察院在办理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时,如发现职务犯罪线索,应及时与监察机关沟通。沟通期间不得停止侦查,并要及时报告上一级检察院。根据案情不同,侦查终结后的案件将分别作出移送审查起诉或撤销案件的处理决定。检察院自己立案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