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结婚 > 同居 > 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和赔偿方式详解

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和赔偿方式详解

时间:2024-03-07 浏览: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8035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与情形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

根据《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包括以下四种:

1. 重婚:指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严重侵害配偶权。在刑法上构成刑事犯罪,在民法上应构成侵害配偶权的侵权行为。重婚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也应追究民事责任,要求加害人承担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补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

2.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婚姻法明确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但目前司法解释对情人关系、艳遇等不属于同居范围。然而,这些关系对夫妻关系的影响并不小,因此应将其纳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3. 实施家庭暴力:指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殴打、捆绑、禁闭、残害等行为,对受害者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和摧残。家庭暴力直接影响受害者的身体和人格尊严,已成为困扰婚姻家庭的重大问题。

4.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虐待指经常故意折磨、摧残家庭成员,使其在身体或精神上受到损害;遗弃指对于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家庭成员,拒不履行赡养、扶养、抚养义务。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过错方赔偿因虐待或遗弃家庭成员行为导致的离婚损害。

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赔偿方式

根据《婚姻法解释(一)》第28条的规定,离婚赔偿方式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物质损害赔偿主要是指无过错方在重婚或同居期间遭受的其他物质损失,如未经合法配偶方同意,重婚方或同居方将其财产赠与第三方。然而,如果该赠与行为影响到夫妻间互相抚养义务的履行,无过错方仍可要求过错方赔偿因不履行抚养义务而导致的物质损失。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由于婚外恋导致无过错方人格尊严受损,无法得到救济的情况。近年来,人民法院出现了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并颁布了相关司法解释。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应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侵权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经济能力和受诉法院所在地生活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对违法者给予经济制裁,以维护婚姻家庭制度的稳定。然而,为避免制度滥用,婚姻法仅规定了四种情形,其他婚姻家庭关系需要道德和社会舆论的引导。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同居子女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

    同居子女抚养协议的法律效力及非婚生子女抚养费的标准问题。协议具备合同法规定的要件即具有法律效力。抚养费标准根据是否有固定收入而定,有固定收入的一般按月总收入的20%-30%支付,无固定收入的可根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确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

  • 结婚的条件

    结婚的条件,包括主体、自愿性、登记手续、实质要件和禁止性要件等。同时,也阐述了婚姻无效或被撤销的效力、夫妻财产关系、离婚的形式和实体要件以及离婚的后果。对于结婚和离婚的相关法律要求,文章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 同居离婚财产分割

    同居解除关系时的财产分割问题。对于非夫妻名义的同居,同居期间的财产按照个人财产或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对于夫妻名义的同居,根据不同时间点发生的同居关系以及具体情况按照夫妻共同财产或一般共同处理原则分割;同时,赠与和索要的财物也依据相关法律文件进行处理。法

  • 台湾“高等法院”审理同居关系案件

    台湾高等法院审理的一起同居关系案件。黄女士和杨先生同居期间,黄女士照顾杨先生的母亲并在其母去世后操办葬礼。后两人关系破裂,杨先生拒绝支付生活费。法院最终判决杨先生支付黄女士50万元新台币的赡养费。该判决引起社会关注,并开创了台湾司法界承认实质上的同居

  • 协议解除同居关系的原则
  • 重婚和非法同居的区别
  • 同居关系解除的法律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