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伤害事故有以下特点:
1.伤害的对象是特定的,主要是普通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在校学生,年龄多数不满18周岁,大部分是未成年人。
2.事故发生率高,由于中小学生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比较差,因此事故发生率高。
3事故处理难度大,当前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且其父母年龄在30—40岁之间,事故发生后,对家庭的打击程度比较严重,很多家长心理难以承受。且许多案例涉及多方利益,给事故的处理带来很大难度,甚至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4.中小学教育经费本来已普遍比较困难,发生伤害事故后,学校难以承受高额赔偿。
5.对教育带来长期负面影响,许多学校因此不敢组织活动,甚至连基本的教学活动都受影响,如学生课下除上厕所外不准下座位,体育课尽量取消器械内容等,造成教育方面的困境。
上述情况同时也给司法部门带来工作上的困难。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调整、规范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规范可以作为依据,只有《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等一般法可以依据,在责任认定上有困难。所以,许多法院的法官在审理这类事件时常采用“各打五十大板”的办法,学校无论是否有责任都要赔钱。
鉴于上述情况,许多地方人大出台了地方性的有关规定,如上海在全国率先于2001年7月13日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小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后来浙江等地也出台了类似规定。
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以第12号令的形式发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校园欺凌的法律问题,指出校园欺凌是一种常见现象,并对受害者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在全球范围内都面临着校园欺凌的问题,包括一些性质严重的恶性案件。根据相关法律,学校应承担起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保护义务,如果未尽到职责导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学校应
学校在学生自残事件中的法律责任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不承担学生自残行为的责任。对于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人身损害,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同时,在上海,公平原则也被应用于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责任的情况。即使学校没有责任,在特定情况下,法院
校园暴力的应对方法、主要情况和学校应采取的预防措施。遭遇校园暴力时,应保持镇静并展示自信,大声提醒对方违法行为,及时申诉报案。校园暴力的主要形式包括勒索钱物、聚众斗殴和随意伤人等。学校应加强法制和安全教育,严格门卫登记和管理制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
学生在校住宿摔伤时学校的责任问题。根据相关法律知识,学校应确保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和设施,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同时,学生应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并注意自身安全,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应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并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发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