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产品质量 > 产品质量损害赔偿 > 知假买假是否能获得双倍赔偿?

知假买假是否能获得双倍赔偿?

时间:2024-05-19 浏览:2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9710

案例分析:知假买假能够获得双倍赔偿吗?

2002年4月,皮某在甲公司购买了10部无绳电话机,每部价格3100元。后来,皮某以该电话机非国家正式进口且无邮电部件进网许可证为由,要求甲公司退货并赔偿人民币。甲公司承认其销售的无绳电话机没有办理邮件部件进网许可证,但同时提出该无绳电话机无质量问题,皮某购买该种无绳电话机是以获得赔偿为目的,不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因此不同意退货及赔偿。双方为此发生纠纷,皮某遂起诉至人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甲公司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对其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评析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了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案的关键问题在于对“消费者”的解释。虽然皮某的行为与一般消费者不同,但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精神出发,皮某应被认定为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的认定,需要采用立法解释和社会学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立法解释是探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所作的价值判断及其所欲实现的立法目的,而社会学解释则侧重于社会效果预测和目的的衡量。在本案中,引入社会学解释方法比较恰当。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但未对“生活消费需要”进行详尽阐释。如果以购买商品的数量为标准限制消费者的权益,将属于限缩解释。根据法律原则,法律未作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依照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等原则进行解释,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调整社会关系。因此,消费者购物不受数量限制,一律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关于制假卖假者的行为是否属于民事法律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条件。买假者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购买假货的方式是根据其对商品真伪的判断,对于假货的认定完全是买假者的主观判断。买假者购买商品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并且他们的行为并未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因此,买假者的行为是合法的。

总结起来,买假者的涌现是社会环境的需要,他们的行为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宗旨是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特殊的法律保护。制假卖假者并不因具有识别真假的能力而成为与经营者相匹敌的强者,同样应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殊保护。在本案中,甲公司销售的无绳电话机属于非国家正式进口且无邮电部件进网许可证的不合格产品,构成了欺诈行为,甲公司应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洗衣店衣物损坏赔偿的法律问题

    洗衣店衣物损坏赔偿相关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如局部损坏、衣物丢失或损坏严重等,洗衣店需进行不同标准的赔偿。对于高档、名贵衣服的清洗,若经修补后仍有价值,按保值金额的30%赔偿;若丧失价值则全额赔偿。消费者应注意保留凭证并妥善沟通维权。对于名贵的衣

  • 如何处理因质量问题而被起诉的情况

    因质量问题被起诉的处理方式。作为被告方,应积极应诉并提出反诉,要求对方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消费者有权要求修理、更换或退货,若造成损失,可要求赔偿。赔偿责任的主体包括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需满足产品质量缺陷、导致损害及因

  • 医院就医是否构成消费行为的争议

    医院就医是否构成消费行为的争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医行为被视为生活消费,包括物质和精神消费,消费客体是商品和服务,消费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就医主体包括公民个人和进行生活消费的单位。虽然就医是被动接受的行为,但只要其有偿获得的商

  • 药品缺陷及其法律责任

    药品缺陷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问题。药品缺陷包括研究缺陷、生产缺陷、警示缺陷和经营使用缺陷等。一起缺陷药品致人损害的案件分析显示,在司法实务中,药品缺陷致害案件处理通常适用公平原则,使当事人分摊损失。生产者若符合《产品质量法》规定的免责条款可不承担责任,

  • 购买了缺陷产品的赔偿途径
  • 案情简介
  • 外卖吃坏肚子商家不赔偿怎么办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