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来源是界定政府采购项目的主要标准之一。国际惯例中并不将资金来源作为界定标准,但考虑到政府采购制度国家的市场发育程度高,政府职能和事权清晰,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与政府职能和事权对应紧密,因此在这些国家中只对采购主体作出规定,也就对资金作了规定,不需要再强调资金来源。然而,在我国情况下,资金来源的规定是必要的。
采购项目的金额是界定政府采购项目的标准之一。国际惯例中并不涉及金额大小来确定政府采购适用范围,而是无论采购项目大小都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开展采购活动,并对小额采购项目的采购方式及要求作出规定。我国政府采购法中提出了金额要求,主要是考虑到这次立法的总体思路是抓大放小,逐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逐步进行全面规范。
在国际惯例中,限额标准的功能不是确定法律适用范围的标准,通常是用来区分招标与不招标的标准。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的限额标准符合我国现行管理水平和体制,便于理解和操作。
合同方式作为政府采购项目界定的标准之一。在国际惯例中,合同不作为采购方式,而是视为采购方式执行的结果,并且,也不规定有偿问题。国际惯例中的采购方式更为丰富,包括BOT等。然而,我国政府采购法将合同方式作为界定政府采购项目的标准,以符合我国现行管理水平和体制。
在国际惯例中,并未对复合型采购项目,即一个采购项目中同时含有货物、工程和服务两个或者三个对象时,作出明确规定。通常是以所占资金比重最大的对象,确定其对象属性。我国政府采购法对此没有作出规定,但在实施中可以通过具体办法加以明确。
按照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采购项目应当按照第二条规定予以界定。无论政府采购的形式是由采购人直接组织采购活动还是由采购人委托其他机构承办,其项目都应当按照本法规定进行判别。例如,政府工程项目原来都是由有关部门自行采购,但随着工程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大多数政府工程项目改由法人承办。这类形式的政府工程建设项目,虽然具体承建单位发生了变化,但工程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性资金,采购主体仍然是建设项目的立项单位。因此,政府采购工程项目不能因为实行法人制改变实施主体从而改变政府采购的性质。各级人民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应对有关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和处理。
各级财政部门应依法推动政府采购工作,并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各级采购人应依法开展采购活动,充分体现政府采购的优越性。通过实际效果,增强推行政府采购的吸引力,带动其他采购机构尤其是国有企业自觉按照本法精神开展采购活动,为尽快修改本法、全面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创造条件。
招标代理合同的不完善之处。合同示范文本格式条款存在缺陷,监管机构审查不严格,配套文件也存在不完善情况。具体表现为服务收费标准偏低,编制招标文件服务费用不合理,非全过程招标代理缺乏确定的收费标准,服务收费上下浮动幅度过大。这些问题影响了招标代理合同的执
公开招标报名不足三家时的法律处理办法。根据相关规定,如果提交投标文件的投标人少于三个,招标人应重新招标。无效投标文件将被拒绝。重新招标后若仍不足三家,对于必须经过审批的项目需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其他项目则可根据招标人自行决定处理方式。
眼睛轻伤二级标准,包括眼球穿通伤或破裂伤、角膜斑翳或血管翳、瞳孔括约肌损伤、斜视或复视、睑球粘连、视力减退以及视野受限等标准。视力受损程度包括矫正视力下降和视野半径小于一定度数等。
在招标代理合同下,甲方与乙方关于某建设工程的招标代理事宜进行协商并达成的合同条款。合同内容包括代理业务的内容与形式、工作条件和协作事项、委托期限、费用支付方式及日期、委托人的权利与义务和责任等。双方在合同中明确了代理内容、代理形式、工程概况和招标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