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侦查刑事案件过程中,针对现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的一种临时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根据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拘留以下情况之一的犯罪嫌疑人:
1. 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在犯罪后即时被发现;
2. 被害人或在场目击者指认其犯罪;
3. 在其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
4. 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正在逃跑;
5. 存在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
6. 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或身份不明;
7. 存在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
1. 人身性
刑事拘留是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与逮捕并列,只适用于现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并且仅在情况紧急时使用。
2. 紧急性
刑事拘留的采取必须基于情况紧急的前提,即现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人可能逃跑或造成新的危害,且无法立即办理逮捕手续。
3. 临时性
刑事拘留只能在情况紧急、无法立即办理逮捕手续的情况下使用。被拘留人应在拘留后24小时内接受讯问,如发现不应拘留的情况,应经上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发放释放通知书并立即释放。对于需要逮捕但证据不足的情况,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措施。被拘留人经审查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拘留后3日内提请检察院审查批准。特殊情况下,经上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审查批准的时间可延长1至4日。对于涉及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审查批准的时间可延长30日。人民检察院应在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7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综上所述,刑事拘留只是一种临时的强制措施,最终结果要么是释放被拘留人,要么是采取其他刑事强制措施,如逮捕、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
被刑事拘留羁押的人员在入所后需遵守的物品管理规定以及刑事拘留的程序。被拘留人员在入所时需按规定带入特定物品,如穿戴用品、卫生洗护用品等,并由看守所代为采购供应。同时,看守所应保证采购物品的安全,并适当控制带入监室的物品数量。刑事拘留程序包括公安机关和
行政拘留的基本概念、设定和实施条件以及特点。行政拘留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个人进行短期限制人身自由的严厉行政处罚。其设定和实施条件有严格规定,裁决权归属于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拘留期限一般不超过15日。行政拘留与刑事拘留、司法拘留、行政扣留和拘役
警察在对他人采取强制措施时,如果出现错误并侵害他人利益,受害人有权申请国家赔偿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受害人在警察采取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时,若权益受到侵犯,可以申请赔偿。包括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逮捕措施超期、经过再审改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拘留的地点以及适用范围的问题。刑事拘留地点为公安局拘留所。其适用范围包括预备犯罪、实行犯罪等七种情况,但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不适用刑事拘留。在公安司法实践中,存在对刑事拘留适用范围掌握过于随意化、扩大化或过于僵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