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网站经营方面发生的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地的确定应以网站所有者或经营者的住所地为依据,而不是服务器所在地。当第三人作为侵权主体时,其利用终端设备通过他人网站服务器实施的侵权行为,侵权人所在地适用一般的民事诉讼的住所地认定规则来确定管辖权。侵权行为地的确定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结果发生地。
侵权行为地的确定是指侵权行为实施地的判断。侵权行为地管辖作为传统管辖的普遍原则,在社会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观念,并在法院审理案件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因此,在没有更好的管辖基础的情况下,不应轻易放弃侵权行为地的确定。
侵权行为结果地的确定是指侵权行为造成的结果发生地的判断。将计算机终端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服务器作为确定网络侵权行为地的参考因素是一个合理的规则。大多数国家在确定侵权行为结果地为管辖地时,要求原告不仅在某地浏览到侵权信息,还应与该站点有一定的交互联系,才能构成结果地。因为终端计算机上和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服务器中的内容通常会保留较长时间,所以相对稳定。
因此,网络侵权行为结果地的确定包括以下几个因素:侵权人实施网络侵权行为时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侵权人实施网络侵权行为时有意利用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服务器所在地、被侵权人获知网络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或被侵权人获知网络侵权内容时有意利用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服务器所在地。
在处理网络侵权问题时,应优先考虑原告居住地作为管辖基础。原告居住地优先管辖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原告所在地在起诉时是唯一的,避免了寻找侵权行为发生地、结果地或被告住所地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效率,节省了诉讼成本,并有利于案件的审理和保护受害者。
其次,网络侵权的结果往往在原告所在地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原告所在地优先管辖可以快速有效地弥补受害者的权益损害,有利于保护社会权利的平衡,维护社会稳定。
最后,网络侵权常常涉及跨国纠纷,将原告住所地确定为管辖的基础有利于保证国家司法管辖权,维护本国公民利益。
即便侵权行为地管辖得以适用,被告仍然可以以"不方便法院"为理由提出管辖权异议,有效防止原告的滥诉。
根据传统的管辖理论,先受诉法院取得管辖权,其他法院则自动丧失管辖权。因此,通过原告居住地优先管辖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侵权行为。网络侵权行为与传统侵权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网络侵权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在网络侵权中,作家的作品很容易被上传到互联网上,也容易被修改,侵犯了作家的复制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基于网络侵权的可操作性,侵权人很容易将未授权的作品复制到众多领域、众多空间,致使侵权后果范围较广。同时,侵权行为的方式也会多样,侵权行为的速度快,利用现代化设备侵权行为十分容易且高效。
关于网络侵权的管辖权一直是争议较大的问题。传统的侵权管辖法律规定,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然而,由于网络侵权的网络服务器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传统的管辖权规定面对繁杂的网络案件需不断调整。因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
以上是关于网络侵权行为地的相关法律知识。在生活中,网络侵权行为可能随时发生,网络上约束更少更加自由,网络侵权的发生可能性更大。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应按照相关法律处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有任何疑问,请访问相关网站获取更多资料。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涉及域名纠纷的法律规定。相关纠纷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的注册和使用,当事人可通过诉讼解决。法院管辖涉及侵权行为的域名纠纷案件,涉外域名纠纷案件需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确定管辖。相似域名可能导致公众误认,不正当的注册和使用可被认定为不正当竞争。建议遭遇纠纷的公
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问题。网络骚扰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性质恶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对于网络暴力,它混淆真实与虚假,侵犯个人权益,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并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同时,网络暴力对网民道德价值观也有影响
预防网络犯罪的策略。首先提出完善网络刑事立法是必要的,需考虑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犯罪的隐蔽性,明确网络犯罪与非罪的边界,并严厉惩罚反政府、反社会等网络犯罪行为。其次,提升网络技术和设备也是关键,必须加大投入研发网络防御技术和重要网络设备。最后,加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