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需要有事实依据,即证据。然而,网络上的证据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而失去了原始性。网络中的信息由0和1表示的离散信号组成,不存在连续性,因此对其进行修改和删除很难被发现和鉴别。这种信息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使得网络中的证据具有可疑性。此外,根据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是法定的证据类型。如果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属于这些类型,则难以产生证据效力。因此,在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中,计算机领域的证据资源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由于无法归入法定证据形式且法律地位不明确,这些证据资源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效力。
网络服务提供者是网络环境下特有的主体,网络的运行离不开它们的参与。因此,网络服务提供者往往会卷入大量的网络侵权纠纷中。此外,在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使用自己喜欢的名称甚至匿名,这给侵权人的认定带来了技术上的难题。
网络覆盖全球,突破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地理限制,模糊了领土和国家的界限,沟通了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的交互性和实时性使得网上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可以想象,网上侵权行为的后果会在全世界迅速蔓延,而权利人却无可奈何。
侵权行为适用被告所在地法或侵权行为地法是各国法院的普遍做法。然而,因特网将全球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连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网络空间。同一侵权行为往往与几个地点有关,在网络空间中,物理位置的意义微乎其微,传统管辖权的基础也因此动摇。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案件时,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管辖依据。
网络的诞生带来了各个领域深刻的革命,为人类世界注入了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网络也成为一些人实施违法行为的有利工具。侵权行为人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和法律滞后性,在网络中任意侵害他人权益,而受害人常常无力自救,因为他们缺乏法律依据或找不到侵权人和证据。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发生的侵权行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侵权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与传统的侵权行为本质上是相同的。它指的是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行为。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主播在直播中唱歌是否构成侵权的问题。网络主播的收费表演若未经许可,可能构成侵权行为。然而,由于取证难度大、法院判赔标准低以及著作权集体管理不力等问题,权利人维权困难重重。即使存在版权红利,但直播中的侵权行为依然给作曲人和原唱者带来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