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婚姻家庭 > 结婚 > 同居 > 农民车祸死亡赔偿:如何按农村标准进行处理?

农民车祸死亡赔偿:如何按农村标准进行处理?

时间:2024-03-29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3288

农民之惑:城乡居民的赔偿差异

悲剧的发生

河南籍农民肖某夫妇在西安打工已有12年。然而,去年夏天,肖妻被一辆出租车撞倒身亡。肇事司机获刑,但法院判决的民事赔偿与肖某提出的差距巨大。肖某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农民的生命价值如此低?

打拼12年不幸遭遇车祸

1994年,肖某和妻子陶某从河南临颖县来到西安谋生。他们最初在一个亲戚的压面房帮忙,之后在东郊康乐路附近开了一间门面房,修电器、配钥匙、电焊加工,并在门面里开设话吧和冷饮店。为了供养两个女儿和在西安出生的儿子上学,他们辛勤地工作,不分昼夜。然而,不幸突然降临!去年7月5日上午11时,陶某骑着电动自行车出去买菜,却在回家的路上被撞倒身亡。肖某在接到消息后,赶到现场却只看到一地鲜血。尽管肇事司机被判刑,但肖某多次要求赔偿却未能达成一致。

未按城镇居民对待受害人家属不服

去年9月4日,西安市新城区检察院以交通肇事罪将出租车司机乔某起诉到法院。肖某及家人提出共计29万余元的损害赔偿,其中死亡赔偿金为165440元。肖某认为自己和妻子已经在西安打拼了12年,应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计算赔偿金。然而,一审判决只支持了部分赔偿请求,并未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计算死亡赔偿金。肖某不服判决,向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他指出,他们已经在西安居住了12年,相关部门也出具了证明,为什么法院没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复函判决?他认为,法院的判决不公平,死亡赔偿金只有4万元,与农民标准相同,为何不能按照城镇居民标准对待呢?

数字之痛

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在赔偿上有何不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以陶某一案为例,根据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72元,乘以20年,死亡赔偿金为165440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52元,乘以20年为41040元,还不到城镇居民赔偿额的四分之一。换句话说,四个农民的命才抵得上一个城里人!

规定之盼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谋生、求学或定居。他们在城市生活中,与城市居民没有区别,但在遭受损害后,为何不能得到同等对待呢?目前,已有河南、安徽、重庆等地出台了适用当地的赔偿标准。河南省高院在去年6月下发的《关于加强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审理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农民工在城镇有经常居住地且主要收入来源地为城镇的,应按当地城镇居民标准计算赔偿费用。据悉,陕西省高院正在调研制定适用于该省的赔偿标准。有关人士透露,今年有望出台"同命同价"的规定。这将消除对农村人口的歧视,使城乡居民在遭受损害后能够得到公平的赔偿。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责任,包括死亡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赔偿标准以及其他损失赔偿。车祸诉讼中需注意明确被告、责任认定、赔偿依据及诉讼时效等问题。明确责任,按照相关标准计算赔偿金额,并注意诉讼时效,以确保赔偿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 小汽车超载导致车内乘客死亡的法律责任及刑罚

    小汽车超载导致车内乘客死亡的法律责任和刑罚,以及相关赔偿标准。根据法律规定,超载驾驶涉嫌交通肇事罪,根据不同情况会被判处不同年限的刑罚。同时,车祸导致死亡的赔偿包括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失费及其他费用等,具体数额因多种因素而异。

  • 分手协议约定女方人流引产男方赔偿有效吗

    因恋爱关系破裂导致的分手协议约定女方人流引产时,男方赔偿是否有效的问题。经过协商和双方家长见证,男女双方签订分手协议书,约定阿军承担阿芬怀孕至小孩出生期间的一切费用,并同意支付人流或引产的相关费用。阿芬流产后,阿军未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被法院判决承担

  • 不自愿同居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不自愿同居的犯罪行为认定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自愿同居属于非法拘禁罪,可能面临刑事处罚。非法同居关系与事实婚姻有所不同,前者是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两性结合,后者则是符合结婚实质要件但未登记。对于不同时间段的非法同居关系,处理方式也有所区别。

  • 同居纠纷处理方式
  • 车祸死亡被扶养人赔偿标准
  • 车祸造成死亡如何赔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