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酝酿立法解决集体土地征收和补偿中存在的问题,诸如补偿标准过低、补偿不公、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暴力强拆等。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财政与税收研究室副主任杨志勇认为,所谓“市场价”补偿因为难以说得清楚什么是“市场”,造成了事实上操作的困难,“可能的办法是,怎么能让那些农民共享城镇化的收益,比如可以考虑入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民分享未来的土地收益,这样可能会减少很多矛盾。”(《新京报》9月17日)
集体土地征收立法,难点在于如何确定补偿标准,绕开难点,采取入股、分红等形式补偿农民,看起来很美,但很可能只是“画饼”让农民“充饥”,不利于保障农民权益。
首先,这种建议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事实确如专家所言,什么是“市场”说不清楚,那么建立在市场收益基础上的入股、分红同样也应该“说不清楚”。反对“市场价”补偿时,以“市场”说不清楚为借口,建议入股分红时,又预设“市场”可以说得清清楚楚,这岂非自相矛盾?
“市场”说不清楚其实是借口,从现状来看,在国有土地补偿中,按“市场价”补偿并不存在“说不清楚”的问题,土地交易采取的是招拍挂的形式,有何说不清楚的?
其次,入股分红的形式能不能保障农民利益?农民房屋被拆迁后,不可能睡在野外,必须要有地方可住,必须要生活。入股分红的不确定性很多,既存在“纸上财富”难解现实生活困难的问题,也存在分红难兑现、分红成“白条”的可能。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并不透明的情况下,分红能分多少,会不会少得可怜,会不会忽悠农民,恐怕也是一个疑问。
集体土地征收立法必须要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入股、分红的建议是站在如何有利于地方政府拆迁的角度上进行政策构想,看起来很美,但一旦实施,后遗症将会很多。其实,保障农民利益真的很难吗?既然集体土地先要转化为国有土地,然后进行招拍挂,那么参考当地过去的国有土地交易价格,以略低于市场价格补偿给农民,又有何不可?有何难度?农民能得到足够的补偿,地方政府也能获得一定的收益,这不正是一种双赢吗?
在笔者看来,确定补偿标准为何会成为难点?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热衷于与民争利,在土地收入上,地方政府不愿意让利,这才是最大的拦路虎。
甲方和乙方基于产品研发的合作协议。双方共同研发设计新产品,甲方提供基本费用和场地,乙方负责研发和设计。协议包括合作内容、费用概算、实施计划和项目验收标准等。甲方将支付乙方一定的顾问费和提成,乙方则拥有产品和设计的专利和版权。若甲方违约提前批量生产,乙
换地合同的法律效力问题。合同有效性取决于是否违反国家土地管理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方可以互换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合同法规定了合同无效的情形。换地合同需注意符合法律要求,避免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合同,并需经发包方同意。
劳动者因醉酒驾驶被拘役后,用人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情形。劳动者被拘役后,用人单位可根据劳动者在试用期间的表现、严重违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等行为以及被追究刑事责任等情形来解除劳动合同。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的意见
实习期员工被辞退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实习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违法。文章列举了合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多种情形,如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违反规章制度、重大失职等。除此之外,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员工在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