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证明原告和被告的主体资格的证据:
- 原告为自然人时,需要提供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户口簿等。
- 原告为法人或其他组织时,需要提供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工商登记清单、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 如果原告在事故发生后曾有名称变更,需要提交变更登记资料。
- 如果原告是道路交通事故中死者的家属,需要提交死者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证明以及继承人的基本情况证明。
- 需要提供肇事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相关关系的证明。
- 需要提供受损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互相关系的证明。
2. 证明原告具有诉讼及代理资格的证据:
- 如果原告是法人或其他组织,需要提供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或负责人证明书。
- 如果原告委托他人代为诉讼,需要提供授权委托书,并注明委托事项、权限、期限及联系电话。同时,需要提交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如果代理人是执业律师,还需要提交执业证复印件。
- 如果原告是香港居民或涉台、澳及其他地区、国家的当事人,并委托国内执业律师代为诉讼,需要按照司法部规定办理公证委托手续。
3. 证明双方当事人发生交通事故及其他诉讼请求的证据:
- 提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书、交通事故赔偿调解书或调解终结事故等证明材料。
- 提供法医鉴定材料、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书或伤残重新评定书。
- 如果涉及人身损害,需要提供医院出具的疾病证明书、出院证明书、转院证明书,以及相关费用的发票和证明。
- 如果涉及财务损失,需要提交财务损失评估报告和维修发票。
- 需要提供具体请求金额的计算方法和清单。
当事人就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提起诉讼时,应向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在审查后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在七日内立案;如果不符合条件的,应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原告可以对裁定书提起上诉。
法院在立案后的五日内将起诉状附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在15日内提出答辩状。法院会组成合议庭,审查诉讼材料并进行必要的审理前准备工作。
开庭审理包括以下步骤:
- 在开庭三日前通知诉讼参与人。
- 审理前核对参与人身份,宣布法庭纪律,告知当事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询问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 进行法庭调查,包括当事人陈述起诉请求和理由、证人作证、出示证据、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等。
- 进行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发言、被告答辩、第三人发言及答辩。
- 最后,法庭辩论终结,双方当事人争议核实清楚后,法庭调查结束,法院应依法作出判决。
- 如果有可能调解,法庭可以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应及时作出判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普通程序的审判应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最多可延长6个月;如果还需要延长,需要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一审普通程序结束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判决并提出上诉,一审裁判不生效,案件进入二审程序。
二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的,具有法律效力。一经宣告或送达当事人,即具有法律效力。对于这样的判决,当事人不能再行起诉或上诉。
以上是关于交通肇事拒不赔偿的法律解决途径及诉讼流程的详细介绍。如果您需要咨询其他法律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的专业律师团队。
车祸肇事方不肯赔偿时的起诉流程和所需资料。首先,通过工商局、交警支队获取对方信息,然后前往法院起诉,并准备相关证据材料。在法院调解过程中,如对方拒绝调解或调解无效,案件会进入开庭程序。最终,收到赔偿款后,案件结束。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索要交通事故赔偿所
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法律处罚。首先,文章阐述了自首的认定标准和从宽处罚的原则。其次,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罚,包括可能面临的刑事责任和保险赔偿问题。再次,描述了肇事逃逸造成严重后果的法律处理。最后,针对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情况,文章指出将根据
交通肇事罪的责任认定标准。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涉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或死亡、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等情况,应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责任认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有期徒刑、拘役和赔偿等。公安机关在决定是否立案时会考虑事故责任和是否符合
原告起诉被告因交通事故引发的一系列赔偿案件。原告为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乘客,被告为肇事司机和车辆所有者。原告请求被告赔偿包括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伤残鉴定费在内的多项费用,并保留对后遗症、并发症另行起诉的权利。案件起因是被告驾驶车辆违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