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不起诉,又称为绝对不起诉,是指犯罪嫌疑人具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之一时,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和第142条的规定,法定不起诉分为三类: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5条的规定,法定不起诉包括以下六种情形:(1)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2)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3)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经特赦令免除刑罚;(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刑事责任的。
酌定不起诉,又称为相对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可以作出的不起诉决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酌定不起诉的条件包括:一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二是犯罪行为情节轻微,根据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
存疑不起诉,又称为证据不足的不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对于经过补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0条第4款的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存疑不起诉的必要条件是:案件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后,仍然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具体情形包括:据以定案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而无法排除。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案件经过两次补充侦查后,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时,才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样的决定是对案件处理的一种结果,十分严肃。
免予起诉的概念、决定及条件。免予起诉适用于公诉案件,由检察院依法自主决定。免予起诉的条件包括犯罪行为构成犯罪并应负刑事责任,以及被告人具有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可免除刑罚的情节。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免予起诉决定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包括制作免予起诉决定书并公开宣
免于刑事起诉的法律程序,包括不起诉的法律规定、不起诉决定书的内容以及处理措施和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在公诉机关确认被告人已经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因犯罪情节轻微可做出不起诉决定。不起诉决定书需明确被起诉人的基本情况、案件事实、不起诉的根据和理由等。对于被不起
刑事案件中证据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人民检察院应作出不起诉决定,解除相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对于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应当撤销案件或不起诉等。同时,公安机关应当侦查收集证据,法院则应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法判决
犯罪认定所必需的四个要件:犯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还介绍了刑事案件不起诉的三种情形,包括法定不起诉、酌定不起诉和存疑不起诉,每种情形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摘要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