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辩护作为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在面对公诉机关对被告人的指控时,刑事辩护可以选择的基本抗辩方法包括案件事实辩护、证据不足辩护和法律适用辩护。
案件事实辩护主要包括正面论述和证明被告人的具体行为与公诉机关提出的案件事实不同,以及反驳公诉机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具体包括:
1、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辩护,包括陈述或证明被告人不具备法定的犯罪主体要件、被告人主观上不具备犯罪故意或犯罪目的、被告人客观上未实施犯罪行为,以及不具备某些犯罪构成所要求的犯罪目的和犯罪后果。
2、阻却违法性事由辩护,包括被告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被告人因其他原因(精神原因)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被告人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或意外事件等情形。
3、情节辩护,根据案件事实,辩护律师提出被告人具有初犯、自首、立功、坦白、被害人过错、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在共同犯罪中的从属地位、受威胁犯罪等有助于从轻处罚的事实和情节。
证据不足辩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孤证”不能定案。
2、排除不合法、不真实、与案件无关联的证据。
3、证据不能构成证据链不能定案。
4、证据不充足不能定案,包括控辩证据相冲突,控方证据不能否定辩方证据,以及控方证据不能排除合理怀疑。
法律适用辩护是指辩护律师对控方提出的事实认定不持异议,但就该事实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犯罪性质,定罪量刑等提出与公诉机关不同的抗辩意见。具体包括:
1、非罪辩护,即被告人的行为并不符合公诉机关指控罪名的具体法律规定。
2、彼罪辩护,即被告人的行为并不符合公诉机关指控罪名的具体法律规定,但符合另一个刑事责任较轻的罪名的规定。
3、定罪量刑辩护。
以上是刑事辩护的基本抗辩方法,律师可以根据具体案件情况选择适合的抗辩策略。
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人制度。辩护人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维护其合法权益。辩护人的范围广泛,包括律师、人民团体推荐的人等。被告人享有多种辩护权,如陈述权、辩论权等。刑事辩护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三种方式,辩护人需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据
我国刑法中的伪证罪,详细阐述了证人、鉴定人等在刑事诉讼中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等行为将面临的法律处罚。同时,也介绍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刑事诉讼中的相关罪行,强调只有在故意伪造证据的情况下才构成犯罪,无意失实不属于伪造证据的范畴。
刑事辩护证据的运用及其重要性。在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律师面临证据获取难度增加的挑战。善于发现辩护证据对律师而言至关重要,有助于促进程序公正和增强辩护效果。庭审质证是获取辩护证据的主要途径。因此,律师需要善于运用技巧和能力,确保辩护证据的有效运用,
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处理尸检报告的方式。规定中明确了公安机关可以进行尸体解剖以确定死因,并通知家属到场或记录无法通知的情况。对于查明死因且无需继续保存尸体的,公安机关通知家属领回或经批准及时处理。对于没有异议的尸检报告,公安机关认为无需保留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