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诉是人民法院终止案件、结束诉讼的一种制度。我国法律以及司法解释对民事、行政以及刑事自诉案件以撤诉的方式结案,均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根据《97刑诉法》的规定,对于公诉案件的结案,只有有罪判决和无罪判决两种方式。然而,现行的撤诉制度并不能达到结案的目的。在一些案例中,被告人在撤诉后仍然被羁押,或者被取保候审,甚至被重新起诉。这导致案件被搁置,被告人的结论无法确定。
根据公、检、法在刑事案件中的分工,侦查阶段由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负责,起诉阶段由检察机关负责,审判阶段由人民法院负责。结案后,案卷由法院归档。被告人有罪,由法院交付执行,被告人无罪,由法院释放。然而,按照撤诉方式终止诉讼的案件,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却难以依法保障。
根据相关规定,撤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之一:不存在犯罪事实,犯罪事实并非被告人所为,不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实际上,这三个条件与无罪判决的规定是一致的。当检察机关要求撤诉时,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以上三个条件进行审查。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即使法院准许撤诉,被告人却不被释放,而是交付检察机关。这种程序倒流既不符合法律精神,也侵害了被告人的人身自由。
撤诉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终结案件的一种方式。根据相关规定,如果人民法院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撤诉的案件没有新的事实、证据,人民检察院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检察院为了规避或因证据不足,往往借撤诉拖延期限。同时,检察院为了拖延时间,坚持错误,撤诉后又以同样的事实和证据重新起诉,而法院为了维护检察院的威信,在没有新的事实、新的证据情况下,又重新受理。这样,使本应当判决无罪的案件,再次拖入旷日持久的诉讼中,使本应当无罪的被告人,继续身陷囹圄,难以获得自由。
综上所述,撤诉制度的存在导致刑事诉讼司法的缺位,使得案件难以终结,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难以保障,同时也难以维护司法公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撤诉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规范。
刑事诉讼中的人身检查相关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为了查明案件事实,可以对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进行人身检查,但需依法进行,保护公民权利。强制检查适用于犯罪嫌疑人拒绝时,且对妇女的身体检查有特别规定。人身检查可观察特征、伤害和生理状态,对认定犯罪事实、查
当事人对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处理不服的救济途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如申诉符合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办案机关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审查立案材料时需坚持实事求是,判明真实性和可靠性,明确问题性质并抓住主要问题和基本事实。
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理程序。侦查阶段可长达八个月。审查起诉阶段一般为一个月,可延长半个月。检察院审查后如需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法院审理采用二审终审制,一审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复杂案件审限可能长达两年。刑期执行中,根据刑期长短决定服刑地点
刑事诉讼法关于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的申诉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但不能停止判决和裁定的执行。符合一定条件如新证据证明原判决错误、证据不确实等,法院应重新审判。各级法院院长发现错误需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