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然而,刑事申诉办案的公信力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检察机关进行自我监督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实践中,真正能够实现自我纠错的案件往往是那些社会影响较大或者有媒体参与的案件。此外,检察机关内部经常性的人事调动使得在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中,有可能出现同一个人再次进行刑事申诉审查的情况,这违反了“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程序正义原则,容易降低刑事申诉办案工作的程序瑕疵,缺乏公信力。
刑事申诉案件的公开审查制度有助于提高办案的透明度,但在基层检察机关很少开展。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作出原决定的法院或检察机关的原公诉、侦监部门没有法定义务参加听证会,公开审查制度缺乏强制力。
其次,刑事申诉案件普遍缺乏律师参与,申诉人缺乏法律素养,难以与案件承办人进行有效的事实和法律层面上的沟通。如果案件办理的结果是维持原处理决定,往往会造成当事人不信任,增加申诉的难度。
刑事申诉案件办案的社会效果与其公信力相关。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本身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对于一些时过境迁、难以取证的案件,证据的湮灭往往会导致法律认定的事实与实际相背离。如果坚持法律真实,往往会让群众认为司法不公。因此,这部分案件的办理社会效果极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刑事申诉检察办案的公信力。
负责刑事申诉息诉工作的办案人员要善于把握不同刑事申诉案件及申诉人类型的特点和规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技巧和方法,实现定分止争,有诉有息。具体来说,可以采取降温冷息法等技巧开展息诉工作。
规定刑事申诉时效并不意味着剥夺当事人的申诉权利,而是对当事人的申诉权利进行明确化、具体化,更有利于检察机关和其他司法机关对申诉案件的复查和调查,以确保真正的错案得到纠正,正确的判决和决定得到维持。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刑事申诉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当事人对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处理不服的救济途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如申诉符合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办案机关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受理。审查立案材料时需坚持实事求是,判明真实性和可靠性,明确问题性质并抓住主要问题和基本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国在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原则,包括平等互惠原则、不得损害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等。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刑事案件审理期限的不同情况,包括简易程序、第一审刑事公诉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等的审理期限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延长审理期限。
网上开设赌场罪主犯未归案时是否能开庭的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若同案犯罪嫌疑人在逃,但在案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仍可开庭审理。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网上开设赌场罪的立案标准和刑罚。
刑事诉讼法关于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的申诉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可向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申诉,但不能停止判决和裁定的执行。符合一定条件如新证据证明原判决错误、证据不确实等,法院应重新审判。各级法院院长发现错误需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