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然而,刑事申诉办案的公信力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检察机关进行自我监督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实践中,真正能够实现自我纠错的案件往往是那些社会影响较大或者有媒体参与的案件。此外,检察机关内部经常性的人事调动使得在刑事申诉检察工作中,有可能出现同一个人再次进行刑事申诉审查的情况,这违反了“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程序正义原则,容易降低刑事申诉办案工作的程序瑕疵,缺乏公信力。
刑事申诉案件的公开审查制度有助于提高办案的透明度,但在基层检察机关很少开展。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作出原决定的法院或检察机关的原公诉、侦监部门没有法定义务参加听证会,公开审查制度缺乏强制力。
其次,刑事申诉案件普遍缺乏律师参与,申诉人缺乏法律素养,难以与案件承办人进行有效的事实和法律层面上的沟通。如果案件办理的结果是维持原处理决定,往往会造成当事人不信任,增加申诉的难度。
刑事申诉案件办案的社会效果与其公信力相关。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本身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对于一些时过境迁、难以取证的案件,证据的湮灭往往会导致法律认定的事实与实际相背离。如果坚持法律真实,往往会让群众认为司法不公。因此,这部分案件的办理社会效果极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刑事申诉检察办案的公信力。
负责刑事申诉息诉工作的办案人员要善于把握不同刑事申诉案件及申诉人类型的特点和规律,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技巧和方法,实现定分止争,有诉有息。具体来说,可以采取降温冷息法等技巧开展息诉工作。
规定刑事申诉时效并不意味着剥夺当事人的申诉权利,而是对当事人的申诉权利进行明确化、具体化,更有利于检察机关和其他司法机关对申诉案件的复查和调查,以确保真正的错案得到纠正,正确的判决和决定得到维持。
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刑事申诉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的规定,包括管辖、辩护与代理等方面的内容。规定中明确了公安机关与人民检察院在贪污贿赂案件中的管辖范围及协作方式,同时规定了辩护人的资格限制、辩护律师的权利及义务、法律援助的程序等。对于违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并设置了申诉控告机
法院对检察院抗诉的态度。检察机关提出抗诉是履行职责的方式,法院应按照司法程序处理,除非有渎职行为。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条款,明确了抗诉的提出、程序、期限及提交方式等,并规定上级检察院可撤回不适当的抗诉。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拘留条件,公安机关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对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包括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被害人或在场人指认犯罪,发现犯罪证据,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在逃,有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可能,以及身份不明和有流窜作
网上开设赌场罪主犯未归案时,能否开庭的问题。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如果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即便主犯未归案,也可以先开庭审理在案犯罪嫌疑人。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网上开设赌场罪的立案标准和刑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