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误解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发生错误认识,导致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下面将详细介绍重大误解的表现形式。
当合同性质发生误解时,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将发生重大变化。例如,误将买卖视为赠与或将赠与视为买卖,将补偿贸易或来件装配误认为涉外货物买卖,将借贷合同误认为借用合同等。这样的误解完全违背了当事人在订约时所追求的目的,因此应视为重大误解。
对对方当事人的选择自由是合同自由的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对方当事人的错误不会对合同的权利义务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只要对方同意订立合同并自愿履行合同的权利义务,就应按照合同履行。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对对方当事人的错误也可构成重大误解。特定身份的合同,如承揽、委托、演出、约稿等合同,注重相对人的技能、信用、资历、身份等情况下,对对方发生误解将构成重大误解。例如,在加工承揽合同中,如果将甲公司误认为乙公司而签订了合同,当事人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
如果标的物的质量直接涉及到当事人订约目的或重大利益,对质量发生误解可以构成重大误解。例如,误将复制品当作真迹出售或购买,误将钻石当作普通石头出售。然而,如果仅对标的物的非主要功能或效用产生了误解,而对质量本身没有发生误解,不应视为重大误解。
对同类物品不同品种、规格的误解,特别是对标的物品种、规格的误解,应视为重大误解。例如,误将茅台酒当作二锅头购买,这实际上是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指向对象即标的本身发生了误解。
对价款或者报酬的误解也可构成重大误解。例如,误将仅值100元的标的物当作1000元的商品。然而,在订约时对价金没有发生误解,但在履约时一方因过失向另一方多交付价款和酬金,此种情况并非对合同本身发生误解,因此不应按重大误解撤销合同,而应按照不当得利处理。
除上述情况外,对标的物的数量、包装、履行方式、履行地点、履行期限等内容的误解,如果未影响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或订约目的的实现,一般不应视为重大误解。具体确定重大误解时,需考虑当事人的状况、活动性质、交易习惯等因素,并对当事人所误解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别考虑。
某店面合作开xx店的合伙合同书内容。合同规定了合作期限、经营管理方式、装修费用分担、盈利分配、费用支付、联名户头办理、经营终止事宜、违约责任等内容。对于合伙开店的钱和账的管理,需要有专人负责记录每笔支出和收入,并进行核对。在开店初期应制定好各种制度和
合同判决生效后是否可以再主张不安抗辩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在合同纠纷通过诉讼解决并判决生效后,当事人不能再行使不安抗辩权。只有在符合合同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的条件下,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并且需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及时通知对方并提
全球易货贸易的现状与特征,包括传统易货贸易方式、小范围内部调剂、电子商务模式、政府牵头以及民间组织协调等五种表现形式。虽然现代易货贸易发展复杂多样,但也存在交易范围有限、缺乏信用保证体系等缺点。因此,成立全球统一易货贸易组织势在必行,应遵循WTO原则
离婚后是否可以变更按揭贷款人的问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离婚后不能变更贷款人,但如果银行同意,则贷款人是房产证登记的产权人。借款人的变更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如借款人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等情况。同时,当贷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