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是法庭审理的起始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为实体审理做好程序上的准备。
法庭调查是法庭审判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合议庭在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代理人等的参与下,通过提出证据和对证据进行质证,当庭调查证据,全面查明案件事实,为法庭作出正确的裁判提供事实根据。
法庭辩论是控辩双方在审判长的主持下,根据法庭调查中已经调查的证据和相关法律规定,对证据的证明力以及被告人的罪责等问题提出意见和理由,在法庭上进行论证和反驳的诉讼活动。法庭辩论活动有助于揭露犯罪事实、维护被告人权益,并为法庭全面分析判断案情提供便利。
被告人最后陈述是指被告人在法庭审理结束之际,对自己被指控的罪行进行最后辩护和陈述的活动。被告人最后陈述是被告人的重要权利,也是法庭审理的一个独立环节。在作出判决前,给被告人一次陈述机会,听取其对案件的意见,有利于确保被告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时也有助于法庭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
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由合议庭进行评议。合议庭评议是合议庭全体成员共同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全面讨论,评定并作出处理决定的诉讼活动。评议的任务是根据已提出的证据确定案件事实和作出处理决定,包括对附带民事诉讼和赃款、赃物进行处理。
提起公诉应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检察院决定起诉时,根据审判管辖的规定,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不得越级起诉。如果人民检察院受理的案件不属于同级人民法院管辖,应根据情况报送相应的上级或移送相应的下级人民检察院,由其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2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2、证据确实、充分。
3、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三项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犯罪事实的查清是提起公诉的基础,必须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行为构成犯罪,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负刑事责任或免除刑事责任,以及确定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罚等事实。
证据确实、充分是提起公诉的必要条件,人民检察院指控犯罪嫌疑人必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来支持。
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是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又一必要条件,即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追究刑事责任的条件。
总之,只有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情况下,人民检察院才能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
公开庭审的视频直播合法性以及法律依据。根据相关法律文件,公开庭审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助推司法公开,保障公众知情权,并接受监督。其法律依据包括《民事诉讼法》、《宪法》等。公开审判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增强司法公正和提高办案质量。
当事人陈述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矛盾认定标准。一方面,需慎重采用当事人的陈述,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需与其他证据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不应夸大或弱化当事人的陈述效力,法官不应仅凭当事人陈述的前后矛盾等情况直接判断案件事实真伪。同时,法官在庭审中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一、二审案件的合议庭审理要求。对于一审案件,如案件事实清楚、简单、标的额不大,可采用简易程序审理。二审案件必须组成合议庭审理,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开庭审理,如上诉请求不成立、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错误等。
民事案件的审理时间及相关规定。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六个月内审结,特殊情况可延长;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个月内审结。上诉案件审理对判决的应在三个月内审结,对裁定的应在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在三十日内或公告期满后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