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与行诉 > 行政强制法 > 行政强制措施 > 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之证据

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之证据

时间:2024-11-27 浏览:3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7104

第五章 证据

第五十六条 证据的定义和分类

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属于证据。根据其性质和来源的不同,证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物证:指与案件有关的实物、痕迹等。
  2. 书证:指与案件有关的书面文件、记录等。
  3. 证人证言:指目击案件发生过程或者对案件有关情况作出陈述的人的口头陈述。
  4. 被害人陈述:指受害人对犯罪事实作出的陈述。
  5. 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指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作出的陈述和解释。
  6. 鉴定意见:指经过专门机构或者专业人员鉴定得出的结论。
  7. 勘验、检查、侦查实验、搜查、查封、扣押、提取、辨认等笔录:指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进行的勘验、检查、实验等活动的记录。
  8. 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指通过摄像、录音等方式记录的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所有的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五十七条 公安机关的证据收集

公安机关在收集证据时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公安机关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第五十八条 证据的保密和追究责任

公安机关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时,应当告知其必须如实提供证据。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对于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者毁灭证据的,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证据的调取和固定

公安机关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取证据时,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开具调取证据通知书。被调取单位、个人应当在通知书上盖章或者签名,拒绝盖章或者签名的,公安机关应当注明。必要时,应当采用录音或者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内容及取证过程。

第六十条 行政机关收集的证据的使用

公安机关可以将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勘验笔录、检查笔录等证据材料作为证据使用。

第六十一条 物证的使用

收集、调取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只有在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或者依法应当由有关部门保管、处理或者依法应当返还时,才可以拍摄或者制作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内容的照片、录像或者复制品。物证的照片、录像或者复制品经与原物核实无误或者经鉴定证明为真实的,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能证明其真实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原物的照片、录像或者复制品,不能反映原物的外形和特征的,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第六十二条 书证的使用

收集、调取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确有困难时,才可以使用副本或者复制件。书证的副本、复制件,经与原件核实无误或者经鉴定证明为真实的,或者以其他方式确能证明其真实的,可以作为证据使用。书证有更改或者更改迹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或者书证的副本、复制件不能反映书证原件及其内容的,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第六十三条 证据的固定和说明

物证的照片、录像或者复制品,书证的副本、复制件,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的复制件,应当附有关制作过程及原件、原物存放处的文字说明,并由制作人和物品持有人或者物品持有单位有关人员签名。

第六十四条 逮捕书和起诉意见书的真实性

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起诉意见书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故意隐瞒事实真象的,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第六十五条 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

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包括犯罪行为是否存在、实施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犯罪行为是否为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嫌疑人的身份、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目的、犯罪嫌疑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犯罪嫌疑人有无法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其他与案件有关的事实。

第六十六条 证据的确实和充分

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应当确保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认定的案件事实都有证据证明;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对证据的审查,应当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各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只有犯罪嫌疑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案件事实;没有犯罪嫌疑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案件事实。

第六十七条 非法证据的排除

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违反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侦查阶段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依据。人民检察院认为可能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情形,要求公安机关进行说明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并向人民检察院作出书面说明。

第六十八条 法庭出庭作证和目击证人的出庭

人民法院认为现有证据材料不能证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通知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的,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应当出庭。必要时,有关侦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也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经人民法院通知,人民警察应当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出庭作证。

第六十九条 作证的义务和限制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是,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对于证人能否辨别是非,能否正确表达,必要时可以进行审查或者鉴别。

第七十条 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保障

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七十一条 保护措施的采取

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保护措施。保护措施包括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等。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侦查过程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向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公安机关经审查认为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确有必要采取保护措施的,应当采取上述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配合。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应当将采取保护措施的相关情况一并移交人民检察院。

第七十二条 证人个人信息的保密

公安机关依法决定不公开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的,可以在起诉意见书、询问笔录等法律文书、证据材料中使用化名等代替证人、鉴定人、被害人的个人信息。但是,应当另行书面说明使用化名的情况并标明密级,单独成卷。

第七十三条 证人保护工作的保障

证人保护工作所必需的人员、经费、装备等,应当予以保障。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公安机关业务经费。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

    侮辱罪的管辖法院确定方式。刑事案件一般由犯罪地法院管辖,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分子实际取得财产的地点。被告人的居住地也可管辖。对于通过网络实施的侮辱罪,被害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如证据不足,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 代履行的定义和条件

    代履行的定义和条件,代履行是行政强制执行的一种方式,当义务人未履行法律义务时,由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第三方代为履行并向义务人收费。同时,还探讨了执行法的定义及直接强制的使用条件,当其他手段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或情况紧急时,可采取直接强制执行,但必须遵守法律

  • 捕杀行为是否属于行政强制

    捕杀行为并不属于我国行政强制法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之一。行政强制措施包括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等。根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特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捕杀行为不在其列。

  •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与限制

    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条件和主体限制。行政强制措施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实施,并且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和条件。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实施,并不得超出其职权范围,其实施主体是具有资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或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机关。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是维护法律的实

  • 扣押与扣留是否属于行政强制措施
  • 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的区别与联系
  • 审查起诉阶段是否允许阅卷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