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证人证言是了解案情的人对其所见、所闻、所知的事实或情况,在法庭上作出的陈述。它是刑事诉讼中最基本的证据形式之一,通常表现为口头证言,也可以是书面证言。
准确无误的证人证言对于了解案情、查明事实真相具有重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然而,由于证人证言具有的一些特点,它也可能成为刑事诉讼中最不稳定、争议最大,证明力最弱的一种证据形式。许多错判、冤案就是由于对证人证言的错误理解和使用而导致的。因此,正确理解、使用和采信证人证言对于严格依法办案,避免冤假错案,保护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对证人证言的理解和使用存在严重问题。以下是一段对话的例子,展示了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的不同观点:
先是公诉人宣读作为证人证言的询问笔录,尔后,法庭要求辩护人质证。辩护人认为,未经法定程序质证的证人证言不能作为本案的定案依据。公诉人反驳说,询问笔录是侦查人员依法调取的,应当采信。辩护人回应说,调取的程序是否合法,笔录的真实性以及被询问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这些都需要由证人本人向法庭确认,并接受各方的讯问、质证。公诉人则认为这种观点是英美法系的,不适用于中国。
这段对话突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证人应当向依法行使审判权的人民法院作证。证人的陈述只有经过公诉人、被害人、被告人和辩护人的讯问、质证,并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除非是未成年人或身体状况不便的情况下,经法院许可,才可不出庭作证。法庭向证人发问并听取其陈述,以及保障各方向证人发问的诉讼权利,是法院的权力和义务。如果不向证人询问查证,将严重违反程序法规范,可能导致判决不公正。
证人不出庭作证将会对案件产生重大影响。在刑事审判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影响有时甚至不亚于被告人不出庭。被告人在庭审中常常改变原先的供述,而证人也可能在庭审中改变在侦查机关所作的陈述。如果法院不当庭获取证人证言,而是仅依据询问笔录判案,这将违反宪法要求,也违背了公正原则。这会剥夺被告人和辩护人的诉讼权利,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裁决和严重损害。
询问笔录只是侦查人员、审查起诉机关或辩护律师在了解案情或讯问同案犯时所作的文字记录。它们只是工作记录,记录了工作过程,并得到了被询问人的确认和证实。作为证据,询问笔录只是各方提出主张的依据之一。它们的证明力与其他证据相等,不能等同于证人证言。如果一定要使用询问笔录作为证据,也只能作为书证材料使用,不能代替证人证言。询问笔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经过法庭的审查和确认。
询问或讯问笔录是侦查人员、公诉机关或辩护律师在庭审前向有关人员了解案情或讯问同案犯时所作的文字记录。由于被询问人的陈述对象并非承担审判职能的人民法院,询问或讯问笔录不是证人证言,不能作为证人证言使用。而且,询问或讯问笔录的内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有时甚至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因此,目前通行的以询问或讯问笔录替代证人证言的做法不利于查明案情,容易导致错误的裁决,并使辩护律师处于劣势地位,剥夺被告人的辩护权利。
正确理解和适用证人证言对于公正执法和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至关重要。尽管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的制度,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监督执行不力,相关的保护措施尚未完善,对证人证言的正确理解和使用仍然存在问题。因此,我们期待司法环境能够尽快改善,确保正确理解和使用证人证言,以保障公正执法和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法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和作用。证据可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等类型。法院需全面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查证据间的联系及其与待证事实的关系。合适的证据对诉讼结果至关重要,专业律师可为您提供证据方面的专业服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处罚问题。文中提到了立案侦查的标准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定,包括个人和单位非法吸收存款的不同数额标准和情节。此外,对于大量收取会员费的行为,如果涉及非法集资,则构成非法集资行为。在处理这类案件时,会考虑案发前后归还部分资金和是否用于正常
行政诉讼中证据的性质及其分类。包括书证书证、物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以及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这些证据在行政诉讼中被广泛运用,以证明案件事实和解决行政争议。法院在审查证据时需客观对待,综合研究审查,以确定是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我国刑事诉讼中检察院申诉程序的要求。对于不起诉决定的申诉,被害人或被不起诉人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检察院将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被害人可据此决定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此程序确保了申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