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产品质量 > 产品质量损害赔偿 > 如何应对假冒产品?

如何应对假冒产品?

时间:2024-08-28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0574

假冒产品的赔偿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法律保护。如果购买的商品是假冒产品,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退款,并要求支付价款三倍的赔偿。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以下是假冒产品的赔偿方式:

1. 增加赔偿金额: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增加赔偿金额,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如果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最低赔偿金额为五百元。

2. 依法规定的其他赔偿方式:根据其他法律规定,也可以采取相应的赔偿方式。

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方法

为了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认知能力

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应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多观察商品,对于不清楚的品牌可以选择不购买或在手机上进行查询,以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提高法律意识

如果发现购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应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拨打12315消费者服务热线,寻求法律支持和帮助。

学习和传播知识

消费者应该善于学习相关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传播给亲朋好友。可以向他们讲述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并提升他们的鉴别能力,以共同抵制假冒伪劣产品。

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五种证据

1.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分为质检部门的检验报告和商品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根据法律规定,只要抽样送检的商品被质检部门或商品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认定为不合格或假冒商品,这两种检验报告的结论都可以作为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证据。但是,在使用商品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认定商品质量时,应严格审查其他相关证据,以防止因虚假检验报告影响案件质量。

2. 上级工商部门的检查通知

当企业发现市场上有假冒其商品的情况时,会向当地工商部门举报。如果上级工商部门查证属实,并下发检查通知要求下级工商部门对涉案商品进行查处,那么行政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只要发现涉案商品符合通知所指的问题商品,就可以直接认定该商品为假冒伪劣商品。

3. 商品包装、装潢等与正品的显著差异

由于制造工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假冒伪劣商品的包装、装潢等与正品会有明显差异。执法人员可以通过固定两种商品标识的证据,并指出它们之间的显著差异,来证明该商品属于假冒伪劣商品。

4. 现场检测报告

许多工商部门配备了食品快速检测设备,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地区还配备了检测车等设备。在办案过程中,执法人员可以使用这些设备对涉案商品进行现场检测,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直接证据。

5. 主动承认违法事实的询问笔录

对于案值小、违法情节轻微且涉案商品的包装、装潢等与正品标识差别不大的案件,如果询问涉案人员时有两个以上人员主动承认涉案商品属于假冒伪劣商品,该证据可以作为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直接证据。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洗衣店衣物损坏赔偿的法律问题

    洗衣店衣物损坏赔偿相关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如局部损坏、衣物丢失或损坏严重等,洗衣店需进行不同标准的赔偿。对于高档、名贵衣服的清洗,若经修补后仍有价值,按保值金额的30%赔偿;若丧失价值则全额赔偿。消费者应注意保留凭证并妥善沟通维权。对于名贵的衣

  • 如何处理因质量问题而被起诉的情况

    因质量问题被起诉的处理方式。作为被告方,应积极应诉并提出反诉,要求对方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消费者有权要求修理、更换或退货,若造成损失,可要求赔偿。赔偿责任的主体包括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需满足产品质量缺陷、导致损害及因

  • 医院就医是否构成消费行为的争议

    医院就医是否构成消费行为的争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医行为被视为生活消费,包括物质和精神消费,消费客体是商品和服务,消费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就医主体包括公民个人和进行生活消费的单位。虽然就医是被动接受的行为,但只要其有偿获得的商

  • 购买了缺陷产品的赔偿途径

    消费者在购买缺陷产品后的赔偿途径。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并要求赔偿。赔偿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前者包括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等,后者包括财产恢复和折价赔偿。受害人向生产者或销售者提出损害赔偿的时效期限为两年

  • 案情简介
  • 卖家虚假宣传能要求退一赔三吗
  • 外卖吃坏肚子商家不赔偿怎么办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