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产品质量 > 产品质量损害赔偿 > 如何应对假冒产品?

如何应对假冒产品?

时间:2024-08-28 浏览:1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0574

假冒产品的赔偿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法律保护。如果购买的商品是假冒产品,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退款,并要求支付价款三倍的赔偿。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以下是假冒产品的赔偿方式:

1. 增加赔偿金额: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要求增加赔偿金额,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如果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最低赔偿金额为五百元。

2. 依法规定的其他赔偿方式:根据其他法律规定,也可以采取相应的赔偿方式。

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方法

为了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认知能力

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应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多观察商品,对于不清楚的品牌可以选择不购买或在手机上进行查询,以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提高法律意识

如果发现购买的商品是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应善于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拨打12315消费者服务热线,寻求法律支持和帮助。

学习和传播知识

消费者应该善于学习相关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传播给亲朋好友。可以向他们讲述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并提升他们的鉴别能力,以共同抵制假冒伪劣产品。

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五种证据

1.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分为质检部门的检验报告和商品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根据法律规定,只要抽样送检的商品被质检部门或商品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认定为不合格或假冒商品,这两种检验报告的结论都可以作为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证据。但是,在使用商品生产厂家的检验报告认定商品质量时,应严格审查其他相关证据,以防止因虚假检验报告影响案件质量。

2. 上级工商部门的检查通知

当企业发现市场上有假冒其商品的情况时,会向当地工商部门举报。如果上级工商部门查证属实,并下发检查通知要求下级工商部门对涉案商品进行查处,那么行政执法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只要发现涉案商品符合通知所指的问题商品,就可以直接认定该商品为假冒伪劣商品。

3. 商品包装、装潢等与正品的显著差异

由于制造工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假冒伪劣商品的包装、装潢等与正品会有明显差异。执法人员可以通过固定两种商品标识的证据,并指出它们之间的显著差异,来证明该商品属于假冒伪劣商品。

4. 现场检测报告

许多工商部门配备了食品快速检测设备,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地区还配备了检测车等设备。在办案过程中,执法人员可以使用这些设备对涉案商品进行现场检测,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直接证据。

5. 主动承认违法事实的询问笔录

对于案值小、违法情节轻微且涉案商品的包装、装潢等与正品标识差别不大的案件,如果询问涉案人员时有两个以上人员主动承认涉案商品属于假冒伪劣商品,该证据可以作为认定假冒伪劣商品的直接证据。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苹-果手机自燃问题的法律解释

    苹-果手机自燃问题的背景及法律解释。最近上海市有消费者反映苹果手机发生自燃,苹-果虽更换新机但未解释原因。同时,新一代iPhone存在摄像头附近电流声问题。根据法律人士观点,苹-果有义务召回并研究解决问题,否则损害消费者权益并影响品牌形象。消费者享有

  • 产品缺陷与赔偿责任

    产品缺陷与赔偿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我国《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存在缺陷但未造成损害时,消费者无需赔偿但可以退货;如果产品缺陷导致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侵害人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销售者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方式包括修理、更换、退货和赔偿

  • 快递纠纷解决办法

    快递纠纷的解决办法,包括服务时限、快递延误、货物毁损和丢失等方面的规定。对于不同情况,文章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如投诉、协商、报警等。文章还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和相关的法律依据。

  • 食品安全问题惩罚性赔偿是合理的吗?

    食品安全问题的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当生产或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消费者权益损失时,消费者可主张赔偿损失及惩罚性赔偿。同时,对于食品安全纠纷的处罚和赔偿,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括赔偿实际损失、支付价款十倍赔偿金,以及经营者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

  • 外出就餐吃到异物得10倍的赔偿吗
  • 点外卖吃坏了肚子商家不承认如何维权
  • 吃外卖食物中毒如何找商家赔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