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起源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起源于19世纪,并随着家庭法改革的不断完善而保留下来。例如,法国民法典第266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瑞士民法典第151条规定了对离婚造成的人格损害的赔偿。国外离婚损害赔偿范围包括财产损失、抚慰金和填补财产期待利益损失等。
1.2 设立该制度的目的
离婚损害赔偿的目的是为了补偿已经造成的财产和非财产损失,保护受害方的利益。在这一制度中,不应过于强调对过错方行为的道德评判和经济惩罚。夫妻相互忠诚是人类普遍的心理需求,属于道德范畴。然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更关注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道德和法律的讨论。
1.3 该制度在我国的现状
A:前身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然而,由于该司法解释对过错的界定不明确,对照顾无过错方的方式没有明确指导,因此在实践中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因此,设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成为新《婚姻法》的必要措施,填补了侵权案件在婚姻关系中的空白。
B:现行规定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对人格权和配偶身份权的保护。根据新《婚姻法》第46条的规定,导致离婚的过错情形包括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以及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这一制度的设立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婚姻和家庭的新形态和新问题。
2.1 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
新《婚姻法》将家庭暴力的损害赔偿纳入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虽然笔者认同民间调解和警察介入的重要性,但该条规定已超出婚姻法的范畴。对于大多数家庭暴力受害者而言,他们需要的是社会援助而不是婚姻解体。因此,以婚姻法作为全面遏制家庭暴力的依托是不恰当的。为了建立文明家庭,除了需要改变社会观念,还需要在各个环节实施配套工作。
2.2 配偶权的保护
新《婚姻法》未将配偶权纳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然而,离婚损害赔偿的过错情形主要集中在重婚和"包二奶"上,旨在维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是经过长期进化和社会需要而选择的制度,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婚姻法既是私法,赋予当事人权利和责任,又具有公法的性质,对婚姻家庭的干预在各国婚姻法中都有明确规定,不得由当事人通过协议变更。因此,重婚和纳妾被法律禁止,而对于"包二奶"的概念无法确定,因此法律将禁止范围界定为"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新《婚姻法》的修改旨在提升夫妻相互忠实和尊重的法律原则,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23种情形。包括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11种情形和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12种情形。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经济补偿计算基数中工资的确定,即应以劳动者的应发工资为准,而非基本工资或实发工资。
婚外情证据的效力问题。有效的婚外情证据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如真实的照片、捉奸在床的证据等。间接证据如电话记录、短信内容等也可以作为证据。当事人应注意合法取证,比如在自己家中拍摄的照片较容易被法院采信。同时,无过错方在取证时应量力而行,并避免侵犯他
离婚赔偿的相关问题,指出离婚赔偿与结婚时间长短无关,关键在于对方是否有过错。离婚赔偿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的违法性、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以及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只有在对方存在重大过错导致婚姻关系破裂,并给无过错方带来财产或精神上的损失时,才
男方出轨离婚时的财产分割问题。在协议离婚时,男方可能净身出户;诉讼离婚时,财产均分但以照顾女方和无过错方为基础。离婚赔偿考虑精神损害程度、出轨情节、过错程度及其他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