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法律法规 > 保险法规 > 被自己车辆撞伤保险公司不赔偿

被自己车辆撞伤保险公司不赔偿

时间:2024-11-10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7013

  【案情】

  2008年10月21日,李某驾驶自己所有的重型货车在运输货物途中,因下车查看路况时,未拉手制动,致使车辆向前滑行,撞伤自己,并致残疾。事故发生后,交警部门认定,李某驾驶制动不符合技术标准的车辆,且停车时未拉手制动,导致事故发生,李某应负该起事故全部责任。事故发生后,李某以自己所有的货车已向保险公司投保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某制保险为由,向保险公司主张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保险公司以李某是被保险人,不属交某险合同中所指的受害人为由,拒绝赔偿。李某遂向源汇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决保险公司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某制保险赔偿限额内支付原告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各项损失合计12万元。

  【争议】

  本案争议焦点即李某是否是交某险合同所指称的受害人?

  一种观点认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某制保险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某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本车人员、被保险人以外的受害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某制性责任保险。该条文明确将被保险车辆的本车人员及被保险人排除在交某险受害人范畴之外。《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某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也同样将本车人员及被保险人从交某险合同的受害人之列中剔除。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中的条款亦有相同的规定。即均将被保险人排除在受害人之外。本案中李某既是本车人员又系被保险人,不属于交某险合同所指的受害人,故应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告李某在涉案事故发生时,已经实际脱离了被保险车辆,不属本车人员,应当视为第三者,保险公司应在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某制保险赔偿限额内支付保险金,故应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讼主张。

  法院最终采纳第一种意见,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评析】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某制保险属某制险,保险合同的部分内容由法律、法规直接予以规定,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交某险合同以外的第三人提供法律救助,合同保护的首要利益是第三者利益,而不是保护车主利益、为机动车运营提供保障,这与普通的商业第三者险有着很大的不同。此外,就保险合同的属性而言,保险合同系最大诚信合同,防止投保人的道德风险一直是保险合同法律关系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交某险基于其社会救助的特殊属性,防范道德风险尤为重要,故在立法之初,便将本车人员、被保险人均明确排除在受害人之外,《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某制保险条例》以两则条文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加以明确规定,其立法用意即是防范道德风险。保险合同虽有提供救济、抵御风险的功能,但每个险种都有其特定的救济对象,本案原告李某既是被保险人又是本车人员,无论其是否脱离了被保险车辆,其均不可能成为交某险合同所指称的受害人,故其诉讼主张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交通肇事逃逸伤者赔偿方式

    交通肇事逃逸伤者的赔偿方式,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及住院伙食补助费的计算方式和注意事项。医疗费的计算需注意与治疗无关的费用,误工费的计算需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其他费用如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及住院伙食补助费也都有明

  • 误工费的赔偿期限标准

    我国法律规定的误工费赔偿期限标准。误工费的计算基于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其中误工时间由医疗机构证明确定,收入状况则根据固定收入或最近三年平均收入计算。交通事故产生的误工费先由交强险额度内赔偿,超出部分由责任方承担,并由其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超

  • 人寿保险理赔的标准

    人寿保险理赔的标准,涵盖了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者生活补助费等多个方面的计算方式和标准。根据医院证明和交通事故发生地的相关标准进行计算,并凭据支付。同时,还涉及被抚养人生活费补偿范围、残疾用品费、丧葬费、死亡补偿费等方面的规定。

  • 保险人

    中国保险法中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谎称发生保险事故或制造事故、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实等情形下的保险处理原则。同时,也讨论了保险合同效力中止后投保人未按期申请复效、保险标的转让导致危险程度显著增加等问题,并强调了保险期间内保险标的发生部分损失

  • 如何实现便捷的保险索赔
  • 南通市,海门区工伤九级伤残,保险公司最低标准能理赔到多少钱
  • 飞机延误险赔偿标准几小时开始算
保险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