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金融犯罪 > 非法集资报案有没有期限

非法集资报案有没有期限

时间:2025-07-26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58986

一、非法集资报案有没有期限

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涉及到非法集资行为的境内举报受限时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追诉时效条款为准。

在向公安机构举报时,应严格遵守该法中规定的追溯期限。

关于犯罪行为的追责时间限制如下:

(1)判处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情况下,自案发之日起满五年后不再追究责任;

(2)判处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情况下,自案发之日起满十年后不再追究责任;

(3)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况下,自案发之日起满十五年后不再追究责任;

(4)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的情况下,自案发之日起满二十年后不再追究责任。

若在二十年后仍认为需要追究责任的,需上报至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二、一下,非法集资几种常用手法有哪些

在中国法律法规中,非法集资通常表现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形态:首先,某些企业或个人通过各种手段,如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出售房产份额等方式,实际上并无真正的房地产销售行为,或者并非以房地产销售为主导目的,而是以此为幌子来非法吸纳社会公众的资金;其次,有些企业或个人则是通过转让林地使用权并承诺代为管理和养护等方式,来达到非法集资的目的;最后,还有一些企业或个人通过提供代种植(养殖)、租赁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服务,从而非法吸纳社会公众的资金。

三、单位非法集资多少量刑

对于涉及单位犯罪的案例,通常会对该单位的主要责任人实施相应的刑事制裁。

然而有关单位集资诈骗所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年限,则需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来判定。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非法集资若涉案金额达到较大标准,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还须承担2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罚金。

若涉案金额巨大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则将面临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及5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罚金。

至于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或存在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者,则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同时还须承担5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罚金或没收财产的法律后果。

以上是关于非法集资报案有没有期限的相关回答,若对问题还有疑问,可快速咨询律师,手律精选优质律师,三重认证保护,请放心咨询。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非法集资7000万如何处罚

    非法集资7000万的处罚问题。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可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款。单位犯罪需对单位及直接负责人员处罚。非法集资特点包括未经批准、承诺还本付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立案追诉涉及发行金额、投资者人

  • 非法集资犯罪形式的概述

    非法集资犯罪形式的概述和特点。非法集资活动的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四大类。其中包括了多种具体的非法集资方式,如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会员卡等方式进行集资。非法集资犯罪的特点是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集资者没有合法的集资主体资格。

  •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

    非法集资犯罪的自首情节及判决标准。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若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认定为自首并从轻或减轻处罚。非法集资犯罪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前者扰乱金融秩序,后者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 企业债券票面的内容

    企业债券票面所需包含的内容,包括企业名称、住所、债券面额、利率、还本期限和方式等。此外,文章还指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从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等活动为无效行为。

  • 股权众筹的法律风险
  • 非法集资的定义和特征
  • 公司涉嫌非法集资出纳的法律处理方式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