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于2003年4月13日与被告代理人商谈购买被告开发的商品房合同具体条款。双方最终确定合同内容为原告购买被告的一套商品房,房屋座落于朝阳区西大望路19号,房号5号楼2单元601室,房屋总价款813499元。原告于4月13日交纳首付款200000元,5月31日交纳93499元,余款520000元通过银行贷款取得。双方还约定了格式合同之外的一些补充条款。
双方口头达成一致后,被告让原告在《商品买卖合同》(合同号267716)上先签字,并让原告交纳20万元首付款和407元印花税,被告向原告出具了收款收据。被告在收到原告的首付款后,将原告已事先签好字的合同拿到公司盖章,但被告不同意原告事先与被告代理人谈好的协议,拒绝在合同上盖章。基于此情形,原告对被告的诚信产生怀疑,随后对被告所售项目进行了更多了解,得知该房地产用地为原北京化工厂用地,与被告事先介绍的不一致,原告开始担心房屋周边环境质量问题。
因此,原告于2003年4月15日向被告提出解除合同并退还首付款。被告委托的赵律师表示开发商还没有签字盖章,合同还没有成立,谈不上解除,更谈不上违约金。4月19日,赵律师又表示,开发商准备签字盖章,合同成立后,如想退房,按原告违约处理,原告应给付被告32000元违约金。原告不同意被告的要求,坚持退全款,双方因此产生争议。原告多次与被告协商未果,于是原告于5月29日向朝阳区人民法院起诉。
由于原告只拥有被告未盖章的复印件,而被告掌握着一式四份的合同原件,原告只能以不当得利要求被告返还200000元预付款。然而,被告收到起诉书后盖章,使合同生效,原告只能变更诉讼请求,要求解除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返还200000元首付款及407元利息。解除合同的理由是被告未告知该商品房是在原化工厂基础上兴建的。
2003年6月1日,《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实施后,原告在律师建议下前往朝阳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抵押登记科,了解到自己所购房屋土地及在建工程已经在2002年10月24日被开发商抵押给中国工商银行九龙山支行。得知这一消息后,原告在庭审前即6月25日变更了诉讼请求,要求确认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无效,除返还首付款、赔偿利息损失及税金外,还要求被告赔偿购房款一倍的数额。原告的理由是被告在转让该房屋时没有告知抵押的事实,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有权要求双倍赔偿。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约定合同解除的规定。当事人可协商解除合同并约定解除条件。解除权的消灭有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期限限制。合同终止后,结算清理条款仍有效,包括银行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结算、银行本票结算、支票结算、汇兑和委托收款等方式。清理应按合同约定进行。
我国《合同法》中解除合同与终止合同的区别。合同终止是指按约定履行完毕后结束,而解除合同是在期满前结束。合同终止有多种情形,终止后当事人需履行通知等义务。合同解除可由当事人协商或法定情形导致,解除后未履行部分终止,已履行部分可要求恢复或赔偿。合同解除与
合同违约前的正常履行处理方法以及合同解除的情形。对于预期违约,守约方可采取自救措施、寻求司法救济或坚持合同效力。合同解除的情形包括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以及债务人迟延履行主要债务。
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土地租赁合同纠纷。原告租赁了被告的土地,并进行了大量投资。当原告提出继续使用的请求时,被告却要求原告搬迁,因为被告已将该土地另行出让。原告因此提起诉讼,要求撤销被告的搬迁通知并由被告承担诉讼费。